分。
顾(四四) 须鬓已苍。面色光亮。操心烦劳。阳上升动。痰饮亦得上溢。灵枢云。阳气下交入阴。阳跷脉
满。令人得寐。今气越外泄。阳不入阴。勉饮酒醴。欲其神昏假寐。非调病之法程。凡中年已后。
男子下元先损。早上宜用八味丸。晚时用半夏秫米汤。(阳跷脉虚)
某 阳不交阴。夜卧寐躁。小半夏汤。
赵(氏) 呕吐眩晕。肝胃两经受病。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寤不肯寐。灵枢方半夏秫米汤主
之。
又 接用人参温胆汤。
某(四二) 脉涩。不能充长肌肉。夜寐不适。脾营消索。无以灌溉故耳。当用归脾汤意温之。(脾营虚)
嫩黄 于术 茯神 远志 枣仁 当归 炙草 桂圆 新会皮
某 肝阳不降。夜无寐。进酸枣仁法。(胆液亏阳升虚烦)
枣仁 知母 炙草 茯神 小麦 川芎
某 不寐六十日。温胆诸药不效。呕痰不适。明系阳升不降。用金匮酸枣仁汤。
枣仁 知母 茯苓 川芎 炙草
陈 阴精走泄。复因洞泻。重亡津液。致阳暴升。胃逆。食入欲呕。神识不静无寐。议酸枣仁汤。
枣仁(五钱) 炙草(五分) 知母(二钱) 茯苓(二钱)
某(三三) 寤不成寐。食不甘味。 羸。脉细数涩。阴液内耗。厥阳外越。化火化风。燔燥煽动。此属阴损。
最不易治。姑与仲景酸枣仁汤。
枣仁(炒黑勿研三钱) 知母(一钱半) 云茯神(三钱) 生甘草(五分) 川芎(五分)
田 脏液内耗。心腹热灼。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令人寤不成寐。灵枢有半夏秫米法。但
此病乃损及肝肾。欲求阳和。须介属之咸。佐以酸收甘缓。庶几近理。(肝肾阴亏阳浮)
龟胶 淡菜 熟地 黄柏 茯苓 萸肉 五味 远志
又 咸苦酸收已效。下焦液枯。须填实肝肾。
龟鹿胶 熟地 苁蓉 天冬 萸肉 五味 茯苓 羊内肾
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若因外邪而不寐者。如伤寒疟疾等暴发。营卫
必然窒塞。升降必然失常。愁楚呻吟。日夜难安。当速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内也。若因里
病而不寐者。或焦烦过度。而离宫内燃。从补心丹。及枣仁汤法。或忧劳愤郁。而耗损心脾。
宗养心汤。及归脾汤法。或精不凝神。而龙雷震荡。当壮水之主。合静以制动法。或肝血无
藏。而魂摇神漾。有咸补甘缓法。胃病则阳跷穴满。有灵枢半夏秫米汤法。胆热则口苦心
烦。前有温胆汤。先生又用桑叶丹皮山栀等。轻清少阳法。营气伤极。人参人乳并行。阳浮
不摄。七味八味可选。余如因惊宜镇。因怒宜疏。饮食痰火为实。新产病后为虚也。(邵新甫)
徐评 不寐之因不一。案中十不得一。博考方知。



<目录>

<篇名>卷六

属性:某 阳升 杂。(阳升)
麦冬(三钱) 生地(二钱) 柏子仁(一钱) 川斛(三钱) 茯神(三钱) 黑 豆皮(三钱)
某 心中烦热。头上汗泄。汗止自安。易 。(心阳热)
淮小麦 柏子仁 茯神 炙草 南枣 辰砂
程(氏) 血虚心 。咽呛。(血虚)
生地 天冬 麦冬 女贞子 生白芍 炙草 茯神 麻仁
某(氏) 经半月一至。夜 痛。(肝阴虚)
生地 阿胶 天冬 茯神 白芍 丹参
有虚实真伪。其病总在于胃。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又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又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由此观之。脾属阴。主乎血。胃属
阳。主乎气。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故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
冲和之德。而为后天生化之源也。若脾阴一虚。则胃家饮食游溢之精气。全输于脾。不能
稍留津液以自润。则胃过于燥而有火矣。故欲得食以自资。稍迟则 杂愈甚。得食则
可暂止。若失治则延便闭三消噎膈之症。治当补脾阴。养营血。兼补胃阴。甘凉濡润。或稍
佐微酸。此乃脾阴之虚而致胃家之燥也。更有一切热病之后。胃气虽渐复。津液尚未充。
亦有是症。此但以饮食调之。可以自愈。此二种。乃为虚 症。所谓实者。年岁壮盛。脾胃生
发之气。与肾阳充旺。食易消磨。多食易饥而 。得食即止。此非病也。不必服药。以上皆是
真症。所云伪者。因胃有痰火。以致饮食输化不清。或现恶心。吞酸。微烦。眩晕。少寐。似饥
非饥。虽饱食亦不能止。此乃痰火为患。治宜清胃。稍佐降痰。苦寒及腻滞之药。不宜多用。
又有胃阳衰微。以致积饮内聚。水气泛溢。似有凌心之状。凄凄戚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
饮食减少。此属脾胃阳虚。治宜温通。仿痰饮门而治之。此二种乃似 之伪症。若夫所云
心者误也。心但有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