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丹台玉案-第27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目录】卷之三\黄胆门【篇名】附黄肿属性:人有病黄肿者。不可误以为黄胆。盖黄胆者。遍身如金。眼目俱黄。而面无肿状。又呼 曰黄 之起由于湿热蒸染。而黄肿之症。则湿热未甚。而多因虫积食积之为害也。或偶吞硬食过多 。碍其脾家道路。经久不消。脾胃失运化之权。浊气上腾。故面部黄而且浮。手足皆无血有 虫者。又吐黄水。毛发直指肌肤不泽。且好食生米。茶叶之类者是也。若肿及四肢者难治。
肿及腹者不治。饮食减少者不治。以其无胃气也。

大温中丸
专治黄胖。

香附(一斤童便浸) 甘草(二两) 针砂(一斤炒红醋 三次) 苦参(春夏二两秋冬一两)
浓 浸) 白术 茯苓(各三两)
俱为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面黑筋骨露。气实者米饮下。六十丸。面肥白与气虚羸 弱者白术汤下四十丸。

调脾汤
一妇年六十。面黄倦甚。足酸口苦。脉散而大此湿伤也。

白术 陈皮 苍术 木通(各一钱) 黄芩 砂仁 人参 川芎(各一钱二分) 黄柏 甘 草(各八分)
水煎食前服。

神效丸
治男妇大小黄病。

皂矾(八两加面一斤和作饼入火内煨焦为度) 苍术(米泔浸) 浓朴(姜汁炒) 陈皮 甘 草(各六两) 川椒(十两去目闭口者)
上为末。用红枣三斤。煮熟去皮核。胡桃三斤去壳。同捣成膏。和药丸如桐子大。每 服七八十丸酒服。初服时觉此药甘美。服至病将愈。便觉药臭矣。
【目录】卷之三\黄胆门【篇名】附黄汗属性: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兼发热。汗出而渴。其汗沾衣。其色黄如柏汁染者。脉来沉细。此 症因何而得之。人若以汗出时入水而浴。病从毛孔中入得也。

桂酒
治黄汗。

黄 白芍(各一两) 桂枝(三钱)
苦酒半碗。水一碗。煎八分。空心服。
又方 黄柏 黄 (各一钱) 枣仁 人参 牡蛎 黄连 白术(各一钱五分)
水煎不拘时服。
【目录】卷之三【篇名】火门属性: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惨。何者。盖缘燔灼焚焰。飞走狂 越。一动便伤元气偏寒遗害他经内经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刘河间推展五运。为病属肝者。
诸风之火。属脾胃者。诸湿痰火。属心肺者。诸实热火属肾者。诸虚之火。散于各经。浮游 之火。入气分。无根之火。入血分。消阴伏火。故曰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症。要分内外虚 实。外因邪郁经络。积热脏腑。此为有余火。内因饮食情欲。气盛似火。此为有余之中不足 。阴虚火动。乃不足之火。又有大怒之火。起于肝。则手掉目眩。醉饱之火起于胃。则痞塞 肿满。悲哀之火。起于肺。则气郁喘息。房劳之火。起于肾。则骨蒸潮热。气从左边起者肝 火也。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热从脚下起至腹者。虚之极也。若壮实之人有此。是湿郁成热 之候也。不可不辨。实火内外皆热。口渴日夜潮热。大小便闭。虚火潮热有间口燥不渴。虚 火可补。实火可泻。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升之。君火正治。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 直折相火反治。不可以水湿折。惟从其性而伏之。即如实火发狂。宜三黄汤治。虚火发狂。
先与姜汤。然后补阴。其火自降。凡火盛不可猛用凉药。必酒炒过。或兼温散。能缓急。火 不妄动。动由于心。静之一字。其心中之水乎。
【目录】卷之三\火门【篇名】脉云属性:经曰。脉来弦数无力为虚火。实大有力为实火。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 。见于左关为肝火。见于右关为脾火。见于两尺肾与命门火。
【目录】卷之三\火门【篇名】立方属性:
黄连解毒汤
治实火躁乱。烦渴蓄热内盛。

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仁(各二钱)
水煎服。加大黄。名栀子金花丸。

滋阴抑火汤
治阴虚火动。火起于涌泉穴此补坎水降离火。

当归 川芎 知母 白芍(各一钱二分) 生地 黄连 人参 熟地(各一钱) 龟板(二 钱) 丹皮 杜仲(各八分)
枣二枚。煎服。

葆膈散
治一切郁火。

连翘 黄芩 山栀 薄荷(各一钱二分) 大黄(三钱) 甘草(五分) 芒硝(二钱)
加姜三片煎服。如咽喉痛。加桔梗。荆芥。酒毒加黄连。干葛。淡竹叶。咳而呕。加半 衄血。加当归。赤芍。生地。小便淋沥。加滑石。茯苓。风眩加防风。川芎。石膏。斑疹 。加干葛。荆芥。赤芍。防风。天花粉。咳嗽。加桑皮。杏仁。桔梗。款冬花。谵语发狂。
加黄连。目生翳瘴流泪。加菊花。木贼。生地。

益元散
治火不流通。(方见伤寒门)

碧雪 治积热不行。口舌生疮。心烦喉闭。并痰火神效。
芒硝 石膏 青黛 寒水石 马牙硝(各二两研细末) 甘草(六两) 牛黄(三钱)
上将甘草煎浓汤去渣。入诸药末。再以柳木条不住手搅令硝溶。入青黛和匀。倾砂盆内 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