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 甘草 麻黄(各一两去节)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
去皮尖及双仁者) 大枣(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
按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当正邪胜复之关。一则虑其邪
之转
属。一则虑其正之已虚。不可不细辨矣。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是邪不属里。一日二三
度发。是邪已外向。脉又微缓。则胃气足以敌邪。乃为欲愈之征。倘脉微而恶寒甚。此阴阳
俱虚
。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恐误治伤阳。反生他变。若其人面色反有热色者。是为欲解未解之
象。以其不能得小汗以宣助阳气。致阳气虽不内扰。却怫郁于皮肤肌肉之间。其身必痒。此
明证也。故主桂麻而小其制。但得汗出而邪尽解矣。



<目录>下集

<篇名>桂枝二麻黄一汤

属性: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
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此条与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相类。经云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
如疟
。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用此汤。彼以阳气怫郁在表。故主桂麻并用。此属大汗出之后。
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目录>下集

<篇名>桂枝二越婢一汤

属性: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炙)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擘) 麻黄(十
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
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经云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
汤。
按无阳何以用石膏。因此诸家诠释。不得其解。或谓无阳乃无津液之义。与亡阳有别。并与
阳虚不同。或谓阳邪来乘。正阳为其所夺。至柯韵伯谓此条必有错简。愚按无阳二字。乃谓
无阳邪也。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疑属阳邪为患。但脉见微弱。知邪不在阳分也。既无阳邪
。不当更汗。文义便明白易晓。故主以桂枝之二。越婢之一。以和阴而宣阳也。
按越婢二字之义。喻嘉言谓化热生津。柔缓之性。比女婢尤为过之。恐仲景命名取义。
当不
若是之远也。外台方作越脾。内经言脾不濡。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此起太阴之津。以滋阳
明之液。成无己亦作发越脾气解。



<目录>下集

<篇名>桂枝加葛根汤

属性:桂枝汤原方。加葛根四两。桂枝芍药各减一两。余同。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经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此方主之。按太阳病头项强痛。强不及背
。项
背强KT KT 五字连读。KT 音殊。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颈KT KT 然。
形容病患俯仰不能自如之状

此属太阳兼阳明之象。汗出恶风。太阳未罢。故仍以桂枝为主方。加葛根者。恐邪气愈转愈
深。亟伐阳明之邪也。



<目录>下集

<篇名>麻黄汤

属性: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汤泡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
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此太阳伤寒主治之方也。经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
汤主之。同属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或已发热。或
未发热。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中风头痛。伤寒亦头痛。中风发
热。伤寒亦发热。中风恶风。
伤寒亦恶风。至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乃属体重之征。似与中风不同。然身疼痛。亦有宜桂
枝解表者。然则从何辨其证之的宜麻黄。不宜
桂枝耶。其着眼全在无汗而喘四字。麻黄走卫发汗。杏仁下气定喘。以是为主。而佐以桂枝
入营散寒。甘草和中保液。视桂枝之调和营卫。以取微汗者不同也。
桂枝麻黄。分主太阳病风伤卫寒伤营二证。桂枝汤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