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脉弦而细,芤而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
有劳,身即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反热甚;下之,则淋甚,宜大
小橘皮汤。(大橘皮汤在不可汗证中。)\x小橘皮汤\x(主手足冷呕哕。)
橘皮(二两) 生姜(四两)
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作四服,稍热呷之。



<目录>卷第三

<篇名>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属性:病患脉微而涩,此乃医所病,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
止时。夏月盛热,欲着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体,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
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气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
故欲着覆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燥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
涩,故知亡血也。(此皆可治。阳微恶寒四逆,阴弱发热为内热病,宜苦酒、艾之类。)
大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x茯苓桂枝汤\x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大枣(八个)
咀,以甘烂水五升,先煮茯苓减一升,内下诸药,煮取一升半,温温作三服。作甘澜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杨柏枝击水,上有珠子五六千个相逐,取用之。
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宜\x槟榔散\x。
槟榔(二个,一生一煨。)
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南海本草》治膀胱气
佳。
庞曰∶因发汗时,汗出如水漏下,还复汗少,喘促不止。脉促而按之濡者,合当汗而解;脉促
而按之实者,死。若脉浮,手足微厥,面垢唇青,昏愦而喘者,阴阳未和,尚阻升降,宜服顺阴阳
\x五味子汤\x。
麻黄(半两)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 杏仁 橘皮 生姜(各一分) 枣(七枚)
咀,水二升,煮七合,去滓,通口服一盏,未瘥,再作二三服。手足厥甚者,浓衣护其厥。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
身无大热者,宜\x干姜附子汤\x。(不可作煮散。)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
咀,水一升半,煎至半升时,饮一小盏,食久再服。
伤寒,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宜\x茯苓白术汤\x。
茯苓(二两) 桂枝(一两半) 白术 甘草(各一两)
咀,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分温四服。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香豉栀子汤主之;少气者,加甘
草;呕者,加生姜。
\x栀子香豉汤\x
肥栀子(二十枚) 香豉(两合,绵裹)
水二升,煎栀子至一升三合,下豉,取七合半,去滓,每进一盏。得吐,止后服。
\x栀子甘草汤\x,前汤内加甘草一两,同栀子煮,后下豉,如前法,加水半升。
\x栀子生姜汤\x,前方内加生姜二两半,同栀子煮,后下豉,同前法,加水一升。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属栀子香豉汤主之。(用前方。)
下后,腹烦满,起卧不安者,\x栀子浓朴汤\x主之。
栀子(八个,大者) 浓朴(二两) 枳实(二枚)
咀,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温饮一盏。
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x栀子干姜汤\x主之。
肥栀子(八个) 干姜(一两)
以水一升七合,煮取八合,去滓,分温三服。
凡用栀子汤得效,即止后服,病患旧有微溏,不可与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塞者,栀子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
烦者,此表未解,\x柴胡桂枝干姜汤\x主之。
桂枝 黄芩(各一两半) 柴胡(四两) 栝蒌根(二两) 干姜 甘草 牡蛎(各一两)
咀,水六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温温时饮一盏,食顷再服。
伤寒发汗,若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x旋复花代赭汤\x主之。
旋复花 甘草(各一两半) 人参(一两) 生姜(二两半) 代赭(末,半两) 枣(三枚)
半夏(一两半)
咀,水五升,煎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分四服。
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饮水
至数升者,白虎加人参主之。(方在厥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