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不同。故忌汗散。
凡温病热病。初起皆纯热无寒。热病发于阳明。温病发于少阳。当从何法断之。但看舌苔黄燥为阳
明热病。绛赤为少阳温病。温病宜用犀角、栀、翘、鲜地、丹皮、之类。以解木火之郁。大忌汗散。
邵评∶此三条。论温热病由于伏气所发。以舌苔辨之。最精。
若是温邪从上受。窍中吸入肺先传。芩、翘、栀、豉、桑、蒌、杏。气燥加膏肺分宣。邪入心
营同胆治。再加元、麦、郁、菖、鲜。
邵评∶春时温邪从口鼻吸入。受而即发。舌苔白燥者。邪先入肺也。从肺卫气分治之。若舌鲜红而绛。
邪入心营也。治与少阳胆经同法。加入清心开窍之品。
温邪从内发者。以少阳胆经治之。若因天时晴燥太过。其气从口鼻吸入。则上焦心肺受邪。舌苔白燥
边红。治在气分。舌色鲜红。治在营分。营分与少阳胆经同法。亦用犀角、丹皮、鲜生地之类。再加元参、
麦冬、川郁金、鲜菖蒲。以清心开窍也。
邵评∶此即发之温病。分营卫治。与伏气内发不同。临症时最宜细辨。
寒温二气前粗辨。暑湿相循病必缠。湿病已陈粘腻舌。只将暑症再提传。
邵评∶上文论伤寒温病。以下言暑邪湿温。
暑伤气分苔因白。渴饮烦呕咳喘连。身热脉虚胸又满。无形气分热宜宣。蒌皮、贝、杏、通、芩、滑。
(通草滑石)栀、豉、翘心、竹叶、煎。或见咳红荷叶汁。痞加朴、蔻、郁金、川。
邵评∶此条暑伤气分。治从肺卫。
肺气郁。则暑邪逆入营中。故咳红。
暑入心营舌绛红。神呆似寐耳如聋。溺淋汗出原非解。失治邪干心主宫。犀、滑、翘、丹、元、地、觅。
银花、竹叶、石菖、同。欲成内闭多昏昧。再入牛黄即奏功。
邵评∶此条暑入营中。治以清营开泄。
暑热之邪。上蒙清窍。则耳聋。不与少阳同例。忌用柴胡。乘于胞络。则神昏。宜清心开闭。凡邪
在手经。忌足经药。
邵评∶凡温热暑邪。由口鼻吸受。邪在手经。从三焦立法。忌用足经药。此与治伤寒分别处也。
暑湿合邪空窍触。三焦受病势弥漫。脘闷头胀多呕恶。腹痛还防疟痢干。栀、豉、杏仁、芩、半、朴。
银花、滑石、郁、红、安。(郁金橘红)
邵评∶暑湿合邪。由口鼻吸受。三焦俱病。邪初入气分。其势尚轻。故用栀豉轻剂。若传变疟痢
等症。宜随症用药治之。
暑邪挟湿。从口鼻空窍触入。则三焦气分受病。头胀脘闷呕恶。此邪初入见症。
其势尚轻。故只用栀豉等。以清气分。暑热之邪。留于募原则变疟。入于肠胃则成痢。治宜随症加减。
邵评∶此条暑湿合邪。其症尚轻。若邪留膜原为疟邪。入肠腑成痢。脾与胃以膜
相联。故曰膜原。脾胃之交。半表半里也。犹足少阳之半表半里耳。
湿温气分流连久。舌赤中黄燥刺干。咯血毋庸滋腻入。耳聋莫作少阳看。三焦并治通、(草)茹、(竹茹)杏。金汁、
银花、膏、滑、寒。(石膏滑石寒水石)若得疹痧肌内透。再清痰火养阴安。
邵评∶湿温重症。三焦俱病。故舌赤中黄燥刺。耳聋是湿热上蒙清窍。不可作少阳治。咯血是热伤
肺络。不可用滋腻药。宜清三焦气分之邪。若邪从外达。而发疹痧。再清痰火。渐入养阴治之。
凡暑湿合邪。轻则气分微结。重则三焦俱病。清解不应。即属湿温重症。肺气不得宣畅。则酿成脓血。
湿热上蒙清窍。则耳聋无闻。治当急清三焦。气分一松。则疹痧得以外达。再议清火清痰。渐入养阴之品。
邵评∶此条湿温重症。惟恐人见咯血而认阴虚。见耳聋误作少阳施治。故特揭之。苔形粉白四边红。疫入
募原势最雄。急用达原加引药。一兼黄黑下匆匆。
邵评∶舌苔粉白边红。疫邪入于膜原也。用吴又可达原饮治法。若舌变黄燥黑苔。邪入胃腑。用承气
下之。惟达原饮中分三阳加引经药。
凡伤寒初起。苔形粉白而浓。四边红绛者。此瘟疫症也。邪在募原。其势最雄。顷刻传变。诊家不可
轻视。吴又可用达原饮。加引经表药。透之达之。如兼太阳。加羌活。阳明加葛根。少阳加柴胡。如舌变黄
燥色。乃疫邪入胃。加大黄下之。如变黑色。入里尤深。用承气下之。疫势甚者。其舌一日三变。由白变
黄。由黄变黑。当数下之。
邵评∶此条邪由膜原传胃。自表入里。故可用足经药。从吴又可达原饮。与下条邪在手经大异。
又云∶此条由膜原入胃。自表传里。故可从足经用药。下条疫邪由卫入营。逆传心包。当从三焦立法。
用手经药。与温暑治法相通。二条邪传经络不同。舌苔各别。治法用药大异。读者大宜着眼。
若见鲜红纯绛色。疫传胞络及营中。清邪解毒银、犀妙。菖、郁金、黄温暑通。
邵评∶舌绛鲜红。疫邪自卫入营。逆传胞络。当从三焦立法。用手经药清营开闭。与温暑治法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