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下。纳臼中。与蜜杵二千
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多食等。
按乌梅丸。主胃气虚而寒热错杂之邪积于胸中所以蛔不安。而时时上攻。故仍用寒热错杂之味治之。方中乌梅之酸
以开胃蜀椒之辛以泄滞。连柏之苦以降气。盖蛔闻酸则定。见辛则伏。遇苦则下也。其他参归以补中气之虚寒。姜附以
温胸中之寒饮。若无饮则不呕逆。蛔亦不上矣。辛桂以祛陷内之热邪。若无热邪。虽有寒饮。亦不致于呕逆。若不呕逆。
则胃气总虚。亦不致于蛔厥矣。



<目录>正方

<篇名>五苓散

属性: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半两) 白术(十八铢)
上五味子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也。
此两解表里之药。故云覆取微汗。茯苓猪苓味淡所以渗水涤饮。用泽泻味咸。所以泄肾止渴也。白术味甘。所以燥
脾逐湿也。桂枝味辛所以散邪和营也。欲兼汗表。故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妙用全在乎此。则庶其辛热而去之。
则何能疏肝伐肾通津利水乎。○此逐内外水饮之首剂。金匮治心下支饮眩冒。用泽泻汤治呕吐思水。用猪苓散随意取用
二三味。成方总不出是汤也。祖剂云。五苓散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
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燥渴引饮。并治瘦人脐下有动悸吐涎沫而呕伺翻胃也。
诸如此者。咸属水饮停蓄。津液固结。大小便结。但须增损合宜耳。



<目录>正方

<篇名>猪苓汤

属性: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滑石(碎) 阿胶(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目录>正方

<篇名>瓜蒂散

属性: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五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细末。合治送下三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粥饮。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
少少加得快吐。



<目录>正方

<篇名>白散

属性: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蒸黑研如脂)
上二味为末。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者必不利。进热粥
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即愈。



<目录>正方

<篇名>栀子豉汤

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栀子涌膈
上虚热。香豉散寒热恶毒。能吐能汗。后汗下后虚烦不解之圣药若呕则加生姜以涤饮。少气则加甘草以缓中。心烦腹胀
则去香豉而加枳朴。邪在上而不在中也。丸药伤胃。则去香豉而加干姜。涌泄而兼安中之意也。故欲涌虚烦。必先顾虑
中气。所以病患有大便溏者。有不可吐之戒。



<目录>正方

<篇名>栀子甘草豉汤

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用绵裹定) 甘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药物。得一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三服得吐者止后服。



<目录>正方

<篇名>栀子生姜豉汤

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丝绵裹定) 生姜(一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升去滓。再煎至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冷服即吐便愈。



<目录>正方

<篇名>栀子浓朴汤

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浓朴(四钱姜炙) 枳实(四枚炙)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目录>正方

<篇名>栀子干姜汤

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目录>正方

<篇名>栀子柏皮汤

属性:栀子(十五枚擘) 柏皮(二两) 甘草(一两)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太阳原有寒湿。因伤寒发汗。气蒸而变热。故得发于外。原
非表邪发热之谓。故以栀子清肌表之热黄柏去膀胱之湿热。甘草和其中外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