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矣。况消渴者,本因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
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
故济众云∶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饮酒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
热,结于胸中,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石热,燥甚于胃,故渴而引饮。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
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
有脂液者,名曰肾消。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
余闻世之方,多一方而通治
三消渴者,以其善消水谷而喜渴也。然叔世论消渴者,多不知本。其言消渴者,上实热而下
虚冷。上热故烦渴多饮,下寒故小便多出。本因下部肾水虚,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故上实
热而下虚冷。又曰∶水数一,为物之本,五行之先。故肾水者,人之本,命之元,不可
使之衰弱。根本不坚,则枝叶不茂;元气不固,则形体不荣。消渴病者,下部肾水极冷,若更服
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亢甚而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
下部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火,则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若此之言,正与仲景相反。
所以巧言似是,于理实违者也。非徒今日之误,误已久哉!又如蒋氏《药证病原》中,论消
渴、消中、消肾病曰∶三焦五脏俱虚热,惟有膀胱冷似冰。又曰∶腰肾虚冷日增重。又曰∶膀胱肾脏冷如
泉。始言三焦五脏俱虚热,惟有膀胱冷似冰,复言五脏亦冷,且肾脏水冷言为虚,其余热者
,又皆言其虚。夫阴阳兴衰,安有此理?且其言自不相副,其失犹小,至于寒热差殊,用药
相反,过莫大焉!或又谓∶肾与膀胱属水,虚则不能制火。虚既不能制火,故小便多者
远矣。彼谓水气实者,必能制火,虚者不能制火。故阳实阴虚,而热燥其液,小便淋而常
少;阴实阳虚,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岂知消渴小便多者,非谓此也。何哉?盖燥热太
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肠
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如其多饮,不
能渗泄于肠胃之外,故数溲也。故余尽言《原病式》曰∶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汗之孔窍也。
一名气门者,谓泄气之门户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之隧道纹理也。一名鬼门者,谓幽冥之
门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之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
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
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知出入升降,无器不有
。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有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
塞,则不能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
发堕落,皮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者,悉有热气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气
,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有病之大小焉。病在表则怫郁,腠理闭密,阳气不
能散越,故燥而无汗,而气液不能出矣。叔世不知其然,故见消渴数溲,妄言为下部寒尔。
岂知肠胃燥热怫郁使之然也?予之所以举此,世为消渴之证,乃肠胃之外燥热,痞闭其渗泄
之道路,水虽入肠胃之内,不能渗泄于外,故小便数出而复渴。此数句,足以尽其理也。

。有言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热而渴者;有言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大
肠热结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言小肠瘅热而渴者;有因病疟而渴者;有因肥甘石药而
渴者;有因醉饱入房而渴者;有因远行劳倦遇大热而渴者;有因伤害胃干而渴者;有因肾热
而渴者;有因病风而渴者。虽五脏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异,其归燥热一也。
所谓心肺气厥而渴者,《厥论》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注曰∶心热入肺,久而传化,内为膈热
饮也。所谓肝痹而渴者,《痹论》曰∶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如脾热而渴者,《痿论》
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所谓肾热而渴者,《刺热论》曰∶肾热病者
,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叔世惟言肾虚不能制心火,为上实热而下虚冷,以热
补肾水,欲令胜退心火者,未明阴阳虚实之道也。夫肾水属阴而本寒,虚则为热;心火属阳
而本热,虚则为寒。若肾水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明矣。故《气厥
曰∶肾气衰,阳气独胜。《宣明五气论》曰∶肾恶燥,由燥肾枯水涸。《藏气法时论》曰∶
急食辛以润之。夫寒物属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