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腕不爽,舌淡不渴也。
盖脉已和缓,则无热可知,而犹不饥不食,乃胃阳被伤,失
运行之机,故用六君子合蔻壳、姜渣、檀香斡旋坤饵,去白
术者,恐致壅滞耳。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篇名>伤暑条辨第十九

属性:伤暑初起,恶寒发热,咳逆气喘,此素有痰饮,
复挟暑秽。宜用温胆汤合苏予降气汤,清暑化痰也。
凡有痰饮,阳气必虚,加以暑秽乘袭,则痰动气升,肺
失清降,故喘咳并作。用温胆汤以逐饮,苏子以降气,俾痰
开气顺,则暑邪不攻自走矣。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篇名>伤暑条辨第二十

属性:伤暑发热咳喘,胸肋刺痛,痰中带血,此暑热壅
滞,激伤肺络。宜用苇茎汤加沙参、川贝、新绎,旋
复花、杏仁等味,清肺和络也。
前条暑热动饮,此条暑热动血,故胸肋刺痛,咳痰带
血。用苇茎汤加旋复、新绎、沙参、杏仁、川贝,两清手大阳
气血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篇名>伤暑条辨第二十一

属性:伤暑发热头痛,泄泻不止,此饰邪下迫。宜用黄
芩汤加葛根、豆卷、二芩、泽泻等味,清肺利湿也。
发热头痛,邪尚在表,而泄泻频频者,乃肺邪不解,下
传大肠。因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原是一脏一腑也。盖邪既不
能外解,势必直趋大肠,而为泻利,即仲景(伤寒例)中,
三阳合病(1)协热下利之义。故用黄芩之苦寒清肺,甘、芍之
甘苦敛脾,其头痛者,加葛根以解表邪,合二芩、豆卷、泽
泻分利膀胱也。
(1)《伤寒例》中,三阳合病:按今本《伤寒论・伤寒例》中,无三阳合病
之属性。 "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篇名>伤暑条辨第二十二

属性:伤暑热不解,先泻后痢者,此腑邪传脏,热积气
滞。宜用治洁古芍药汤,加杏仁、厚朴,山楂等味;若转
红者,为病进,更加当归、桃仁、地榆,清气和血也。
此言表邪已解,而泻渐转痢,是邪既入内,而腑邪传
脏,最为凶兆。故用洁古芍药汤,借芩、连之苦寒以清湿
热,槟、木之辛温以通气滞,合归、芍和血,楂、朴破积;
若转红痢,乃气已转血,更加桃仁、地榆和营止血,所谓和
其血而痢自止,调其气而后重除焉。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篇名>伤暑条辨第二十三

属性:伤暑热不解,腕闷呕恶便泻,舌白罩灰,此胃阳
不足,湿浊阻遏。宜用生姜、半夏、厚朴、通草、六
一散通阳泄浊;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苦寒清热
也。
此言中阳不振,暑秽内结,上呕下泻,胸腕痞闷,例宜
生姜、半夏、厚朴辛温通阳,通草、六一淡渗泄浊,但舌白
罩灰,发热烦躁,又为热邪内伏,加芩、连苦寒泄热,俾邪
热解而胃阳复,则湿浊自祛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篇名>伤暑条辨第二十四

属性:伤暑身有大热,而汗多口渴,舌黄神疲气喘,脉
大而虚,此气虚挟暑。宜用清暑益气汤加熟石膏、鲜
荷叶,扶正却邪也。
暑必伤气,故汗多,热则伤津,故口渴。证类白虎,而
舌不甚赤,苔带微黄,脉似洪而虚软无力,乃虚中挟暑。非
若热传阳明之汗多口渴,舌赤苔黄,脉洪有力者可比。兼之
神疲肢倦,气逆烦躁,正《内经》所谓:脉虚身热,得之伤
暑是也。用东垣清暑益气汤者,借参、氏、术、甘朴中洲,
麦冬、五味生津液,合升、葛升阳,芩、泽泄湿,神曲、膏
皮斑脾气,石膏、黄柏清内热,此为升降疏补,表里上下,
一齐分消之意。勿以药味之多而妄为增减,用其得宜,效如
桴鼓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篇名>伤暑条辨第二十五

属性:伤暑身无大热,汗多神疲,嗜卧不食,舌黄溺
赤,此暑湿伤阳。宜用清暑益气汤,益气利湿也。
上条虚中挟暑,身热汗多,故升降疏补之中,少染苦
寒,以清内热。此条暑湿伤阳,无热汗多,故不加清凉之
味,再损中阳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篇名>伤暑条辨第二十六

属性:伤暑日多,病仍不解,朝凉暮热,舌黄尖赤,口
渴汗多,夜或昏谵,此热伤阴分,邪逗营中。宜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