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主伤害万物。是则立冬后风从北,立春后风从东,立
夏后风从南,立秋后风从西,皆为正风。若不从其
位,而反逆面来者,谓之贼风,不惟伤物,且易侵
人。倘正气有亏,风必乘虚而袭。忽而头捕恶寒,鼻
寒声重,咳逆痰多,但始终在肺,异于伤寒之壮热传
变耳。盖寒必伤于冬,暑必伤于夏,虐痢见于秋,温
热见于春,此四时之气,各随其令而见之。惟暴感风
寒,虽盛暑炎蒸,长幼同居,久病卧床者,俱能染
诸,故古人称为寒疫也。良以风必兼寒,先伤乎肺,
肺气闭塞,则鼻息不利,声不显扬,但留连在肺,熏
蒸熔炼,直至痰浓涕厚,鼻通气宣,庶得渐解。故治
法只宜苦辛温解,以宣肺气,不可过于寒凉,而致壅
遏上焦,邪留肺底,变成损法,医者慎之。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篇名>伤风条辨第一

属性:伤风头痛恶寒,鼻塞声重,嚏涕无汗,此暴感寒
疫。宜用苏叶、白芷、前胡、桑皮、桔梗、薄荷、橘
红、枳壳等味,苦辛温解也。
风必兼寒,先伤乎肺,肺脏空虚,形如愚盘,风寒蚀
之,则清肃不行,而气不宣化,故鼻塞声重。其头痛恶寒无
汗者,以太阴为肺之外卫。暴感之状,虽与伤寒相同,但始
终在肺,并无传变为异。故《内经》所谓,中于项,则下太
阳,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也。初起宜苏
叶、白芷、薄荷、前胡辛以泄其卫,桑皮、橘红、积壳、桔
梗苦以降其逆。正(内经)所谓:肺苦气上逆,即食苦以泄
之也。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篇名>伤风条辨第二

属性:伤风汗出,头痛已减,犹然鼻塞声重,咳嗽多
痰,此寒邪袭肺。宜用苏梗、前胡、杏仁、象贝、桑
皮、地骨皮、橘皮、枇杷叶等味,宣肺透邪也。
此风邪已散,寒气犹留,若非疏散,恐生他患。故以苏
梗,前胡、杏仁降气,桑皮、地骨泄肺,橘皮、象贝消痰,
枇杷叶清气,是邪在上焦,药用轻浮,恰到肺位也宜矣。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篇名>伤风条辨第三

属性:伤风鼻气重浊,喘逆痰嘶,胸肋板痛,此寒与饮
结,内阻肺络。宜用苏子、前胡、桑皮、杏仁、橘
红、半夏、茯苓、旋复花、枇杷叶等味,降气撤饮也。
鼻塞重浊,肺失清肃,喘咳胸板,宿饮内结。夫饮为阴
邪,因寒则动,内阻肺络,外袭皮毛,非内撤饮邪,外疏
风寒,则何可两解!故宜苏子、前胡、桑皮、杏仁开肺降
逆,法半夏、茯苓、旋复花、橘红涤饮和胃,俾肺气开而寒
饮化,则病渐解也。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篇名>伤风条辨第四

属性:伤风鼻塞声重,头痛目疼,鼻流秽水,此风邪入
脑。宜用辛夷散加杏仁、桑皮、苦丁茶等味,清肺泄
热也。
肺悬上焦,气禀清肃,为五脏之长,相傅之官,治节出
焉。风为阳邪,性亦轻虚,专伤上焦。(内经)所谓清邪中
上也。盖邪既中上,必先入肺,肺被邪侵,则熏蒸化火,上
乘入脑,消烁脑脂,从鼻而下,化为秽涕,非徒清肺等药可
解者也。须藉辛夷、篙本、白芷、防风、升麻者,以轻浮上
升,而能搜剔风热也。更佐杏仁、桑皮以泻肺热,木通、苦
丁茶以利胃湿,则声可清而脑可撤也。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篇名>伤风条辨第五

属性:伤风咳不止;肋痛痰血,鼻息欠利,此热逼动
络。宜用苇茎汤合旋复花汤加苏子、地骨皮、枇杷叶
等味,降气和络也。
风寒入肺,久必化热!肺气不清,则鼻息欠利;热逼肺
络,则咳痰带血。此时不可以见血而遽头滋补,误延损祛之
途。最宜苇茎,地骨以清热,薏仁、蒌皮以润肺,苏子、旋
复花以降气,新绛,桃仁以和血,俾气血两清,而无过偏之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篇名>伤风条辨第六

属性:伤风咳剧欲呕,鼻不闻臭,此肺邪传胃。宜用泻
白散合小半夏汤加陈皮、茯苓、粳米等味,清肺和胃
也。
伤风虽解,遗邪未尽,必传于胃,故咳而欲呕,(内
经)所谓胃咳也。且鼻不闻臭,肺犹未清。故用桑皮、地
骨、杏仁清肺,半夏、茯苓、橘皮、生姜通胃,甘草、粳米
两和肺胃之阴也。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篇名>伤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