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知要者哉。
足阳明自额颅而下绕夹鼻。口下人迎。下乳内廉。下挟脐。其脉齐太阳。皆五道。至气街中属胃络脾。凡面之全部。膺
胸与腹内外。至足胫外廉。皆阳明也。经为两阳合明。合明者。太阳少阳共明于此也。其经气盛血多热甚。其地位阔。
其职司要。又主中部谷神之所升。皆卫之所出。若大肠者。为胃化物之器。受盛之官。其络与足阳明接。经故亦谓之手
阳明。亦非谓其能有阳明之职事也。故大肠小肠之经。即同于胃。其病与否。皆与胃同。而初无与于肺心。若经络自病
延及肺心。亦止在经络。不若伤寒之传经也。足少阳胆之经。由耳颊下胁。下膝外廉。居身之两侧。称身后之太阳。身
前之阳明。接壤密布于内。为半表里。故少阳居之。为阳明之次。皆以地分形层分职言也。其经与职游行三焦。摄于心
胞。心胞三焦。总同一职。此无复手少阳手厥阴之别矣。三阴正位。唯足太阴脾。为六经之所主。心地德居中而主里。
若太阴肺。以其朝百脉主元气故亦有太阴之名。其实为阳中之少阴。初非居三阴之职。而分太阴脾位之司也。三阴之正。
惟少阴肾。能正位于坎。配心之离。而心为太阳。故肾亦名阴中之太阴。其实天之少阴从火。人之少阴从水。此少阴心。
不夺少阴肾之用也。一阴本厥阴肝。其经胞络亦与并称。然心胞本非交尽之厥。以经相接。故亦名之。心胞则相火。厥
阴则风木。所不得混列也总之风寒邪之入三阴者。皆在足三阴。而病在手三阴者。皆在足三阳。故风寒之入与传。止有
足六经。而无用手六经。即人身三阴三阳之正病。亦断不以经络手足并拈。凡以为是也。



<目录>卷之二\脉法部

<篇名>脉原

属性:脉为人之神。气血之本。而见于营之行。营之行也。其根原有二。一出于中焦之谷神。化精液以输肺。以治节施之
隧道。故营血之能通流。实胃气为之充澈。此脉之本于胃气也。一起于太冲。而出少阴肾。下汇血海于厥阴。上发真阳
于太阳。此太冲之精气。能灌溉十二经。得与阳明胃之盛气。同驻中焦。共为宗气。故亦得与营。俱行十二经。而备五
十营。脉至五十营。则先后天之气合。而五脏之真备矣。以是上朝于肺。肺统行之。故曰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决死生
者。以气口能显胃气形藏真。占四时度六部。有诸中者。必形诸外。而无差忒。此脉之所以为人之神也。内经论脉必自
下而上推。始于季胁。以次附上。定其部位。自肘中曲池。量至神门。得一尺为尺。自尺至寸。得一寸为寸。其诊先尺
后寸。先阴后阳者。以人身阴阳。皆起于足下。五脏之气。会于章门。章门在季胁之次。脉从三阴起足三阳而上之。先
会于此。故内经诏人以脉必自下而上也。至于诊之精微。其占亦有二。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脉行六寸常
流无间。昼夜六时。而为五十营。此以流行者占之也。五十动不一代。乃为生人之太和。不及是者。为脏无气。命曰狂
生。狂生者。反太和也。左以候左。右以候右。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六部一定。候之不移。而
以五脏为占。此以部位占之也。原其然者。肺统元气。为心血脉之相。非惟能朝百脉。亦能显百脉。脉虽藉营气之行而
充满之。而其所以能充满者。皆肺神藏真之所 泓。此其中之胎涵映澈。行者居者。各为充满。非以一流行而尽之也。
盖其元神能常照百脉。为五脏镜。以显其纯疵。故太渊一脉。五脏之全体俱现。是以上下左右可占。六部可诊也。然人
之阴阳必奉天而应四 。故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虽六脉各为脏主。而有不得不听令于时者。此由天人葆合。故人气有不
离如此也。乃人又有平生之诊者。阴阳之禀。气态各不同。则其脉亦异。如六阴六阳。以至老少肥瘦。脉必不一。善脉
者。必先察其本元之候。其胃气藏真。与四时之正反。老少之攸分。而后及其病脉。以兹四诊。兼之望闻问谓之七诊。
而脉之道得矣。今世以左手为人迎。此出自难经。叔和祖之。不知人迎者。阳明胃之本。输在结喉两旁动脉者。是此六
阳之所迎。古人以候六腑之阳。而察其盛衰。若以左之寸口当之。岂人迎之所候哉。趺阳者。乃穴之动脉。在足趺三寸
之间。是胃脉之下行。复上与太冲之脉合。故得先后天并符之气会合于此。为人之根蒂。死生之诊。于是最切。故仲景
法趺阳与少阴同诊。一诊先天。一诊后天。每并取以决百病。今人废之。此仲景所斥。为按手不及足之庸工也。



<目录>卷之二\脉法部

<篇名>脉诊总论

属性: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今察脉之精。莫过内经。内经于诊法甚详。于脉法甚约。自叔和脉经兴。而脉象繁为
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以为诊脉之法。莫尽于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