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制见矣。阳入之阴。则
阴不胜阳而为热。阴出之阳。则阳不胜阴而为寒。以阴阳之多少。为发作之迟速。然所谓正疟亦同者。阴阳出入之理也。
其不同者。有邪无邪之辨也。有邪则但由营卫之相会以为止作。无邪则直由水火之争胜以为盛衰。一在治邪。一在持正。
症同而治各不同矣。
积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又曰。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
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为役血。故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又
曰。内伤于忧恐。则气上逆。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且外中下寒。与此偕厥。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着而不去。
则积皆成矣。夫经络之气。得寒则厥。内伤肝肾脾。外厥寒气。两厥别先逆于下。而为足 。肢节痛而不便利也。于
是足胫寒血气凝涩。渐入肠胃。阳不化气。而肠外汁沫迫聚不散。兼卒暴多食。使肠胃运化不及。汁溢膜外。与血相搏。
又或起居用力过度。络伤血动。瘀血得寒。则食积血积所不免矣。
消瘅 消瘅之名。消则消铄肌肉。瘅为内有郁热。五脏之脉皆以微小者为消瘅。是五脏之精气不能充满于营。而
内有郁热以铄之也。故诊以脉实大者为顺。虽病久可治。若脉虚小坚则精枯血竭。不能耐久矣。盖消瘅之疾。皆起于不
足。是以灵枢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夫皆柔弱者。云是天元形体不充也。大气不足。五脏气馁。则阴虚生内热。
内热不解。则外消肌肉。若肥贵人则膏粱甘脆发热以致之。亦谓之消瘅。此病与三消异。盖此以心肾肝三经之阴虚生热
所致。故所谓热中消中者。其不可服芳草石药也。若服之则撄其发癫发狂。使急疾坚劲之气。激之为剽悍。不重使木克
土尽乎。故经以为服此者。甲乙日更论也。
内经消自为一种。即后世所谓三消也。如气厥论之肺消鬲消。奇病论之消渴。此上消也。多饮而渴不止者也。脉要
精微论。痹成为消中。师传篇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善饥。此中消也。溲便频而膏浊不禁。肝肾主之。此下消也。夫三消
之成。皆以水火不交。偏胜用事。燥热伤阴之所致。而要之五行之气相乘。阳胜固能消阴。阴胜亦能消阳。如风木乘二
阳胃为肌肉风消。心移寒于肺饮一溲二为肺消。则亢阳之衰而金寒水冷之为也。故由其燥热伤阴而气不化水为消。亦由
阴邪偏盛。阳不帅阴而水不化气为消。其谓一也。
瘅又为一症。有脾瘅。有胆瘅。脾瘅者。口甘肥美之所发也。肥令人内热。甘令人中满。中满郁热。其气上溢。转
为消渴。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其清气能生津止渴。可除陈积蓄热也。胆瘅者。口苦。
以肝取决于胆。而数谋虑不决则胆气虚。虚则其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胆之脉会于咽也。



<目录>卷之四\述病部下

<篇名>疝伏梁狂癫痫黄胆血枯病第八

属性:疝 六经皆有风疝。疝者。痹气不行而聚起之谓。其脉必滑。而症必兼风者。疝症必动而聚。动则兼风。而聚则
为疝。故脉必滑也。然内经独拈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则后世之言疝者本此。而疝亦不一也。有狐
疝。以其出入不常也。有 疝。以其顽肿不仁也。有冲疝。以其自少腹冲心而痛也。有厥疝。以积气在腹中而气逆为疝
也。有瘕疝。以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名曰蛊者也。凡此诸疝症。皆病在中极之中。少腹之间总诸阴之会。而上于关元。
无不由任脉为之原。夫前阴少腹之间。乃足三阴阳明任冲督脉之所聚。故其疝症。又有少阳有余病筋瘅而及肝风疝者。
此少阳相火犯阴。伤筋而动肝木之风。因聚为肝疝者也。又太阳与肾风寒合邪伤阴而聚于肾为肾风疝。又厥阴有余病阴
痹。滑则病狐疝。厥阴位下焦。总诸筋。其气壅而不升。则阴痹。而脉见滑为狐风疝。盖诸症其来不一。而总见于任脉
之间。以任总诸阴之所聚故也。乃其症一由于热。一由于寒。一由于虚。一由于劳。而犯阴伤筋则同。故其病皆在阴。
其伤皆在筋。其动如风。其结如山。所以有疝之名也。后世妄立疝名。而不明其所由。若静究所以。则治法固可 然矣。
伏梁 经中有伏梁二种。皆居肓之原而当肠胃之外。连三阴冲带之间。一为裹大脓血。一为寒厥成积。以其伏而
在下。故名曰伏。强梁坚硬。故名曰梁。又以天枢之中。横居其际。故亦名为梁。其裹大脓血。在少腹上下左右。皆有
根系。延积既久。根结自深。其下行者。能下脓血。上行者。能迫胃脘。苟居脐上。则渐逼心肺。故为逆。唯居脐下者。
其势犹缓。故为从。此不易治。若妄攻以夺胃气。徒伤无益。而又害之也。一症身体髀 皆肿。环脐而痛。此亦在冲脉
之分。而结于脐腰。病在肓之原。所谓下气海也。其病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