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治督脉之病,正以脉虽有三,论治
但言督脉,而不云任、冲,所用之穴亦以任为督,可见三脉同体,督即任、冲之纲领,任、冲即督之别名耳)。
《灵枢・脉度》篇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跷脉有二,曰阴跷、曰阳跷。少阴之别,肾经
之别络也。然谷之后,照海也。此但言阴跷,未及阳跷,惟《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刺外踝之
下半寸所。盖阳跷为太阳之别,故《难经》曰∶阳跷脉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者,亦起于跟中,
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故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起于照海;阳跷为足太阳之别,起于申脉,庶得其详也)
,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
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自内踝直上,入阴循胸,皆并足少阴上行也。然足少阴之直者,循喉咙而挟舌本,
此则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 ,以合于足太阳之阳跷。是跷脉有阴阳之异也,阴跷、阳跷之气并行回还而
濡润于目,若跷气不荣,则目不能合)。
按∶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 ,在内踝上五寸 肉分中。上循股内廉,
上行入少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
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前顶而终。
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
为阳维之 。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小腹侧,会足少阳于居 ,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足太阳于臂 ,
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 会、天 ,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跷于 俞,上循耳
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
上至本神而止。
带脉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
二跷为病,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少腹痛,里急,腰及髋 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
二维为病,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维主表,
阴维主里。
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妇人小腹痛,里急后重,螈 ,月事不调,赤白带下。
李濒湖云∶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阴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于诸阳
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维
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
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
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
要,故曰十二经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
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
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
愚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有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也。络有十五者,十二经各有一别
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络也。合计二十七气,如泉之流不舍昼夜,阴脉营于五脏,阳脉
营于六腑,终而复始,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八脉无表里配合,不成偶。故曰奇也。正经
犹沟渠,奇经犹湖泽,譬之雨降沟盈,溢于湖泽也。脏腑者,经络之本根。经络者,脏腑之枝叶,谙于经络,
则阴阳表里、气血虚实了然于心目。初学人必先于是,神良者亦不外于是。第粗工昧之,诋其迂远不切,智士察
之,谓其应变无穷耳。



<目录>卷下

<篇名>二、治则

属性:《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治病必求其本(此明天地万物,变化生杀,总不出于阴阳,察乎此者可以当神明矣。故治病者万绪纷然,
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阴阳既得,病祟焉逃。芩连姜附,尽可回春,参术硝黄,并能起死。此之未
辨,畏攻畏补,忧热忧寒,两岐必至于误生。广络遗讥于圣哲,本顾可弗求乎哉)。
《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