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有热。则汗出。
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患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
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
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
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通篇一气贯注笔笔凌空。前半笔势驰骋。后半笔势紧缩极操纵之能。



<目录>卷九

<篇名>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属性: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胸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
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大迎天
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
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黄帝曰善。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
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霈然者。病在血脉。(脉一作气非此即上编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也)
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
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黄帝曰。愿闻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在臂胫诸阳
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
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
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别之奈
何。伯高对曰。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二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小。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
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 肉坚。皮满者肥。 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黄帝
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黄帝
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黄帝曰。三
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
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
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
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也。
前后三事文义不贯。文气亦不接续。



<目录>卷九

<篇名>玉版第六十

属性: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岐
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
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能不使化者。为知邪不可留也。
(言圣人能不使化脓者为知邪不可留而早治之也待脓已成岂小针之治乎)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
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
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
遭其已成也。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
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
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黄帝曰。多害者。
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黄帝曰。愿闻逆顺。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睛小。是一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