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有大寒
壅遏里热,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于口。当补表之阳,泻里之虚热,因思仲景治阳寒脉
浮紧,当与麻黄汤发汗而不与之,遂成衄血,却与麻黄汤立愈,与此甚同,因作此
汤,一服而愈。
人参(益上焦元气不足,而固其中也) 麦冬(保护肺气) 桂枝(辛甘发散寒气)
当归(和养气血) 麻黄(去根,发散外寒) 炙甘草(和药性补脾) 黄 (助表达卫)
五味子(保敛肺气) 白芍药(和肝以抑麻黄、桂枝之性) 水三盏,先煮麻黄一味,令沸去沫,入
余药,同煎至一盏,去渣,热服,只一服而愈,不再作。
此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纲目》曰∶观此一方,足以为万世模范矣。盖取仲景麻
黄汤与补剂各半服之,但凡虚人当服仲景方者,当以此为则也。
独有伤暑吐衄者,可用河间法,暂抑阳光。究竟暑能伤心,心气既虚,暑气故乘而
入之,心主血,故吐衄。心既虚而不能主血,亦不宜过用寒凉以泻心,须以清暑益气
汤中,加丹皮、生地,兼暑伤气,其人必无气以动,以参麦助气,使气能摄血斯无弊也。
凡治血症,前后调理,须按三经用药,以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而归脾汤一
方,三经之主剂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
火;茯神、龙眼,补心以生脾土;参 术草,补脾以固肺气;木香者,香先入脾。总
欲使血归于脾,故以归脾汤名。有郁怒伤脾,思虑伤脾者,尤宜。火旺者,加山栀、
丹皮;火衰者,加丹皮、肉桂。又有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治无余法矣。
仲景伤寒症中有云∶误发少阴汗,动其经血者,下竭上厥,为难治。盖下竭者,阴
血竭于下也。上厥者,阴气逆于上也。夫血与气,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
不得气则凝而不流,故阴火动而阴气不得不上奔,阴气上奔,而阴血不得不从之上溢,
阴血上溢则下竭矣。血既上溢,其随血之气散于胸中,不能复返本位,则上厥矣。阴气
上逆,不过至颈而止,何能越高颠清阳之位?是以喉间窒塞,心忡耳鸣,胸膈不舒
也。然岂但窒塞不舒已哉!阴气久居于上,势必龙雷之火应之于下,血不尽竭不止也。
气不尽厥亦不止也。所以仲景为难治者此耳。然于法外而求至当之治法,则以健脾中
阳气为第一义,盖龙雷之火,必阴云四合,然后遂其腾升之势,若天日清朗则退藏不动
矣。故用凉药清火者,皆以水制火之常法,施之于阴火,未有不助其疟者也。健脾之阳
亦有三善焉,一者,脾中之阳气旺,如天清日朗而龙雷潜伏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
而饮食运化精微,复能生其下竭之血也。况地气必先蒸上为湿,然后上升为云。若土无
蒸而不湿,则地气于中隔绝矣。天气不常清乎,且万物以土为根,元气以土为宅,可不
理欤!
仲景云∶阴旺能生阴血,盖言人之真阳盛旺,自能化生阴血耳。今人不悟其理,但
见阴血不足,便用人参、黄 补之,初用一二服之间,火得温补,略见一效,以为中
病,久泥于方,不无反助火邪,盖令咳嗽气促,肌肉消烁,往往以致危亡,良可悯哉!
但血本不病,因气虚而血无所倚,故血亦消亡者,只补其气,则血自复,即所谓阳旺能
生阴血,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立斋先生遇星士张东谷谈命,时出中庭,吐血一二口,云久有此症,遇劳即发。
先生曰,此劳伤肺气,其血必散,视之果在,与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山药、熟
地、茯神、远志服之而愈。翼早请见云∶服四物黄连山栀之类,血益多而倦益甚,得公
一七吐血顿止,精神如故,何也?先生曰∶脾统血,肺主气,此劳伤脾肺,致血妄行,
故用前药健脾肺之气,而嘘血归原耳。
肺为华盖,至清之脏,有火则咳,有痰则嗽。肺主气,气逆为咳,肾主水,水泛为
痰,肾脉上入肺,循喉咙,其支者从肺络心,属胸中,故病则俱病也。涎唾中有少血
散漫者,此肾从相火炎上之血也。若血如红缕,从痰中咳出者,引肺络受热伤之血也。
若咳出白血浅红色,似肉似肺者,必死。凡唾中带血,咯出有血,或血丝,属肾经。鼻
衄出血,咳嗽有血,属肺经。呕吐成盆成碗者,属胃经。自两胁逆上吐出者,属肝经。
溺血属小肠膀胱经。下血属大肠经。牙宣出血属胃肾虚火,舌血谓之舌衄,汗孔。出血
谓之肌衄,心与肝也。又惊而动血者属心,怒而动血者属肝,忧而动血者属肺,思而动
血者属脾,劳而动血者属肾。
童子之症,须看先天父母之气,而母气尤为重。凡惊风痘疹,肾虚发热,俱以母气
为主,如母有火者,其子必有火;母脾虚者,子必多脾病;母火衰者,子必从幼。有
肾虚症,如齿迟、语迟、行迟,囟门大开,肾疳等症,皆先天不足,从幼调补,亦有可
复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