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而所尤重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盖胃中
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溉诸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
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
\x肺如钟 撞则鸣\x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
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
,亦呛而咳矣。肺体属金,譬若钟然,一外一内,皆所以撞之使鸣也。
\x风寒入 外撞鸣\x 经云∶微寒微咳。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风从皮毛而入于肺,寒从
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以为之帅也。
\x痨损积 内撞鸣\x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x谁治外 六安行\x 六安煎虽无深义,却亦平稳。然外感诸咳,当辨风热、风燥二症。如
冬时先伤非节之暖,复加风寒外遏,以致咳嗽、痰结、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风热也
,宜萎蕤汤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
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
,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兼容,至冬而为咳嗽也。此症
有肺燥、胃湿两难分解之势,唯《千金》麦门冬汤、五味子汤独得其秘,后人以敛散不分,
燥润杂出弃之,昧之甚也。
\x谁治内 虚痨程\x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x挟水气 小龙平\x 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
。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
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x兼郁火 小柴清\x 寒热往来咳嗽者,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治之。
\x姜细味 一齐烹\x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
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
此三味,学人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x长沙法 细而精\x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目录>卷之一

<篇名>疟疾第五

属性:\x疟为病 属少阳\x 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其界。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
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
\x寒与热 若回翔\x 寒热必应期而至。
\x日一发 亦无伤\x 邪浅则一日一作,邪深则二日一作。
\x三日作 势猖狂\x 疟三日一作,时医名三阴疟,留连难愈。
\x治之法 小柴方\x 以小柴胡汤为主。初起,俗忌人参,姑从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
\x热偏盛 加清凉\x 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x寒偏重 加桂姜\x 加干姜、桂枝,甚者加附子、肉桂。
\x邪气盛 去参良\x 身热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一钱。服后食热粥,温覆取微汗。
\x常山入 力倍强\x 小柴胡汤加常山二三钱。俗云邪未净不可用常山以截之。不知
常山非截邪之品,乃驱邪外出之品。仲景用其苗,名曰蜀漆。
\x大虚者 独参汤\x 虚人久疟不愈,以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水煎,五更服极效。贫者,
以白术一两代之,热多者以当归代之。
\x单寒牝 理中匡\x 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加柴胡治之。
\x单热瘅 白虎详\x 单热无寒,名曰∶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热疟,俱宜以白虎汤,
加桂枝治之。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
\x法外法 辨微茫\x 以上皆前医之成法。更法外有法,不可不辨而治之。
\x消阴翳 制阳光\x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x太仆注 慎勿忘\x 王太仆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
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目录>卷之一

<篇名>痢症第六

属性:\x湿热伤 赤白痢\x 王损庵论痢,专主湿热。其症里急后重,腹痛,欲便不便,脓血秽浊
,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
\x热胜湿 赤痢渍\x 胃为多气多血之海。热,阳邪也。热胜于湿,则伤胃之血分而为赤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