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无一人改正其讹。所以疑
误至今。用药鲜当也。惟法律始详辨之。盖言风主于春。寒主于冬。暑湿火兼主于夏。而燥则专主于秋也。立秋之后。
犹是夏天余气。热中有湿。所以草木犹青。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风。全是一团燥烈之气。干而不润。
是以无草不黄。无木不凋。人身应之。燥病生焉。(阐发致燥之由较胜于喻氏)凡有身热咳嗽
内烦口干一切百病。无不起于干燥。治当养血生津。不可妄投燥剂。戕人
性命。极为要紧。然燥令虽主于秋。凡久亢不雨。津液少者。亦生燥病。岂独
主于秋乎。治者明之。
\x柴胡芍药汤\x
柴胡 黄芩 花粉 甘草 白芍 麦冬 知母
(清燥救肺汤亦可用较此方尤为得宜用桑麻麦冬阿胶以滋燥杏仁梨皮以润肺是谓有制之师也)



<目录>卷上

<篇名>火症

属性:火症之脉。洪数为顺。细数无力则凶。亦有火盛之极。而脉反沉。小伏匿者。即大易。所谓干之上九
亢龙有悔者。是也。脏腑之中。火从何来。气之不得其平为之也。有实火。有虚火。有相火。有燥火。
有湿热之火。又有郁火。猛烈之火。无名之火。皆不可以不察也。何谓实火。心火燔灼。胃火助之。元气未
损。真精未亏。或因饮酒之蕴热。或因暴热之外侵。目赤。喉痛。胸满。气喘。宜用黄连清心汤。柴胡泻肝汤。
黄芩清肺汤之类。若是虚火。东垣之论。确不可易。东垣曰。饮食所伤。劳倦所损。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症似白虎。但脉来洪大。虚而不长。不可以实火投治。当有补中益气汤。补其中气则自愈
矣。倘以实火治之。立见危殆。又有相火者。生于虚无。寄于肝肾之间。乃元气之贼。无时而不熬煎真阴。
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急用滋阴地黄汤。填补真阴。务使水壮而火息。一切凉药。毫不可施。至若燥火者。肠胃涩滞。
津血不充。大便常闭。先用脾约丸润之。后用地黄固本之剂。若用芩连栀柏。百
剂无功。湿火者。湿生乎热。热生乎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或痿与臌。从而
生焉。故有大便久秘。及更衣则又溏泄。热在肠胃之外故秘。湿在肠胃之中故溏。宜用柴苓汤加黄柏玄参之类。
不可因其泄泻。禁其寒凉。若夫猛烈之火。或从右胁起。或从脐下起。或从足底起。皆为疠症。丹溪以为不可
骤用凉药。恐其扑之而愈张。抑之而愈扬。先以甘草煎汤。兼泻兼缓。俟其猖狂少定。量其虚实治之。亦一法也。
郁火者。腹中作痛。肌表热。四肢热。摸之烙手。此因过食生冷。郁遏阳气于脾土之宜用清阳散火汤。无名之火
一发。即不识人。或狂言失志。或直视声鸣。或手足螈 。或闭目无言。或发
数日而终者。或一发便脱者。或卧枕而逝。人不及知者。既无经络之可寻。
又无脉症之可据内经所谓暴病暴死。皆属于火者是也。可不审乎。(按人身肝火最烈燔灼无忌善治者先平肝
火而余脏之火自缓也)
\x黄连清心汤\x
当归 白芍 生地 麦冬 山栀 连翘 甘草 薄荷
\x柴胡泻肝汤\x
柴胡 甘草 当归 川芎 青皮 山栀 连翘 龙胆草
\x黄芩清肺汤\x
荆芥 薄荷 黄芩 山栀 连翘 麦冬 白芍 桔梗 甘草 桑皮
\x滋水地黄汤\x
熟地 山药 白茯 丹皮 山萸 泽泻 麦冬 白芍 玄参
\x清阳散火汤\x
山栀 黄芩 白芍 白芷 紫苏 川芎 枳壳 桔梗 甘草 白茯



<目录>卷上

<篇名>风湿

属性:风湿者。先伤于湿。而后伤于风也。其症一身尽痛。比之伤寒身痛。殆有甚焉。因知其为风湿也。风从上受。湿
从下受。殆至两相抟聚。注经络。流关节。渗骨体躯壳之间。无处不到。是以无处不痛也。其症有轻有重。轻者脉浮
弦细。浑身酸软无力。宜用加减柴葛汤。风在外而湿在内。不可大汗。恐风去而湿仍存。惟此轻解之剂。内外之邪俱去。
若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脉沉细缓无力者。宜用桂枝白术汤。助阳以驱湿。不易之法也。重者周身
大痛。脉浮洪数。亦用加减柴葛汤。若头面目赤。身热足寒阳气不能下通
于阴者。宜用柴陈汤加枳壳大黄以下之。如发散之后。上体已愈。下体疼痛不止者。宜用柴苓二妙汤。
\x加减柴葛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干葛 赤芍 紫苏 川芎 山栀 苍术
续断 枳壳 木瓜
治风湿之法。固宜散风行湿。而清热利气之药。亦不可少。盖以湿邪在经。气滞不行。郁而成火故也。
\x桂枝白术汤\x
桂枝 白芍 甘草 白术 木瓜 续断 陈皮
\x加减柴陈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陈皮 白茯 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