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实者可行。若五七日,脾胃虚者
,只宜和解及分利小便,消导食积,无积不成痢也。
久乃升涩补脾胃;
稍久,以气血药中加升麻、柴胡、防风、苍术以提之;久甚,及用粟壳、肉豆蔻
、龙骨、牡蛎、诃子以涩之敛之。食少者,专调脾胃,饮食进而气血自和,盖痢以胃气为本
也。其间有里急甚而无表者,即宜通利;有虚而不敢痛者,或和解,或即升举;有气陷下痢
如注者,即暂止涩;有滑脱痛甚者,痰火盛也,宜吐宜升,痰消火降,而大肠自敛,须凭脉
证断之。
愈后余瘀却当防,
三白汤、六神丸、枳术丸、太和羹选用。
恐成肿痛鹤膝类。
有手足肿者,有遍身历节痛者,俱余瘀留滞经络,不可纯用风药。鹤膝风,大防
风汤、五积交加散;脚细者,苍龟丸(详外科)。



<目录>外集・卷四\杂病分类

<篇名>外感

属性:\x痞满\x
痞满先分便易难,
痞与否卦义同。精神气血,出入流行之纹理闭密,而为心下痞塞,按之不痛,非
若胀满外有胀急之形。大要∶大便易而利者,为虚;大便难而闭者,为实。
外感半表同伤寒;
外感邪气,自肌表传至胸膈,为半表里证,宜和解。或已经下,胸满而痛者,为
结胸;不痛者,为痞满,同伤寒治法。
杂病食壅兼养血,
杂病食积,下之太过,或误下,则脾胃之阴顿亡,以致胸中至高
之气,乘虚下陷
心肺分野,其所蓄之邪,又且不散,宜理脾胃,兼以血药调之。若用气药导利,则气愈降而
痞愈甚,久则变为中满鼓胀。盖痞皆自血中来,但伤寒从外之内,宜以苦泄;杂病从内之外
,宜以辛散。人徒知气之不运,而概用枳梗、槟榔,而不知养阴调血,惜哉!古方,食壅胸
中窒塞者,二陈汤探吐;伤饮食胸痞者,枳术丸;食后感寒,以致饮食不化者,二陈汤加山
楂、麦芽、神曲;虚寒不散,或宽或急,常喜热物者,理中汤加枳实;稍久,郁成湿热者,
平补枳术丸。
痰火气郁利膈间;
痰火因浓味郁成。痰滞者,小陷胸汤,或枳梗二陈汤,导痰汤;火盛者,二陈汤

加芩、连、栝蒌,或黄芩利膈丸,用白术、陈皮煎汤下,或古萸连丸,以泻肝补脾,清湿热
开痞结;久病者,黄连消痞丸;如痰火湿热太甚者,方敢用三黄泻心汤,加减量下之。虚者
,只宜分消上下,与湿同治。七情气郁成痞,不思饮食,食之不散者,木香化滞汤,或顺气
导痰汤。
中虚如刺瘀碍阻,
有禀受中虚,痞滞不运,如饥如微刺者,六君子汤加香附、砂仁;有内伤劳役,
浊气犯上,清气下陷,虚痞者,补中益气汤加黄连、枳实、芍药。便闭,加大黄;呕,加黄
连、
生姜、陈皮;冬月,加黄连、丁香。食已心下痞者,平补枳术丸。停饮中寒者,枳实理中丸

瘀血结成窠囊下,而心下痞者,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等分为末,酒调服利之,或犀角地
黄汤。血虚挟火,遇劳则发,心下不快者,四物二陈汤加桔梗、栝蒌降之。气血俱虚者,枳
实消痞丸。
王道消补总可安。
王道消补,不轻吐下,故古方以芩、连、枳实苦泄,浓朴、生姜、半夏辛散,参
、术甘苦温补,茯苓、泽泻淡渗,随病所在调之。通用二陈汤为主,肥人多湿痰,加苍术
、砂仁、滑石,倍茯苓、半夏;瘦人多郁热中焦,加枳实、黄连、干葛、升麻;禀受素实,
面苍骨露者,加枳壳、黄连、青皮、浓朴;素虚者,加白术、山楂、麦芽、陈皮;误下阴
虚者,去茯苓、半夏,加参、术、升麻、柴胡、枳实以升胃气,更合四物汤以济阴血;饮食

痞,加枳壳、砂仁、姜汁炒黄连;食后感寒,加藿香、草豆蔻、吴萸、砂仁;气痞、痰痞,
加木香、枳壳、南星;中虚,加参、术、香附、砂仁;瘀血,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
\x泄泻\x
五泻须知溺赤清,
五泻∶濡泻即湿泻,肠垢即热泻,鸭溏即寒泻,虚泻,滑泻。大要,热者小便赤
涩,烦渴腹中热,谷或不化,而色变青黄,或红赤黑,身能动作,声响亮,手足温;寒者小
便清白,不渴腹中冷,完谷色亦不色,变亦白色,身懒动作,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
机要》云∶暴泻非阳,久泻非阴。正如伤寒始寒而终热也。
湿泻身重注如倾;
湿泻,如水倾下,肠鸣身重,腹不疼。外湿者,胃苓汤、除湿汤,或术附汤加茯
苓;内湿者,白术芍药汤、白术茯苓汤、二白丸;风湿相搏者,曲芎丸;痛甚者,治痛泻方

协风完谷寒急痛,
风泻,恶风自汗,或带清血,即太阴飧泻,反其所食原物。由春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