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克土也,方敢用六君子汤加青皮、芍
药、柴胡、升麻、川芎、砂仁、神曲。治水热者,小柴胡汤加青黛、姜汁,蒸饼为丸服。暑
吐烦渴,黄连香薷散、六一散加砂仁,或枇杷叶散、钱氏白术散。
气虚痞满虫痛切。
久病胃气虚弱,全不纳食,闻食气则呕者,四味藿叶汤,或四君子汤去茯苓,加
香附、参、 ;胸痞短气者,调中益气汤;胃虚寒痰作呕者,增半汤。虫吐,时常恶心,胃
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暂止,饥则甚者,胃中有蛔也,二陈汤加苦楝根、使君子、白术、
乌梅,或用锡灰、槟榔等分,米饮调服亦可。凡吐菜汁者,死。此是乍然呕吐,非翻胃
比也。又船晕大吐,渴饮水者,多死,惟童便饮之最妙。
\x呃逆\x
呃逆分不足有余,
不足,因内伤脾胃及大病后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软;有余,因外感胃燥及大
怒、太饱,多面红,肢热,便闭。有余可治,不足者危。
不足火炎阴气虚;
火乃元气之贼。人之阴气根据胃气而养,胃土受伤,则木气侵之,阴火所乘,不得
内守,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乃虚之甚也。膏粱湿热者,十味小柴胡汤,吞单黄柏丸,
或调益元散;胃火善食者,小半夏汤加山栀、黄芩吐之;火盛者,益元散加黄连、黄柏;自
利,更加参、术、白芍、陈皮。久病滞下及妇人产后,从脐下逆上,夜分转甚者,皆属阴虚
,四物汤加知、柏、陈皮、竹茹。
劳役伤脾故有此,
贫苦大劳火动,浊升清陷者,补中益气汤,或合生脉散加黄柏、附子少许;挟
房劳者,琼玉膏;肾气不归元者,九味安肾丸。
久病寒搏火为辜;
极是危证。脉数为火刑金,必死。凡伤寒吐下及杂病久,每呃逆者,皆火欲上行

为胃中寒邪所遏,故搏而有声,俱宜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汤、理中汤倍参。久者,三香散
,或木瓜根煎汤呷之。中虚昏聩脉结者,炙甘草汤救之。
有余饱食(填寒胸中)失升降,
二陈汤加枳壳、砂仁。
痰郁何由得泰舒?
痰闭于上,火动于下,无别证,忽然发呃从胸中起者,芩连二陈汤,或只陈皮
、半夏,姜煎服,或人参芦煎汤吐之。停痰,或因怒郁瘀热者亦宜。盖参芦泻肺,肺衰气降
,而火土复位矣。七情气郁者,木香匀气散,用萝卜煎汤下,苏子降气汤。
阳证失下多潮热,
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宜寒药下之,大柴胡汤。阳极脉微将脱者,宜凉膈散、解
毒汤,养阴退阳,不可大小。
汗吐下后(胃)热未除;
小柴胡加橘皮、竹茹,或橘皮竹茹汤、单泻心汤。
有余涌(吐)泄(平人食物太速
,饮水入肺,
喜笑太多,亦属有余。食呃、笑呃,以纸捻鼻嚏,或久闭气可止。水呃,小陷胸汤、小青龙
汤去麻黄,清之利之而已不足补。)
补有温平凉莫拘。
凡汗、吐、下、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脾胃阴火上冲者
,当平补;挟热者,宜凉补。《局方》率用丁、附温暖助火,损不足而益有余,宜乎呃逆之
必死也!
\x膈噎\x
三焦枯槁成膈噎,
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疏》云∶膈有拒格意,即隔食反胃也。《玉
机》云∶噎塞大便不通,通幽汤。故以膈噎为题。《局方》以噎近咽,膈近胃,而遗下焦,
又妄分十膈五噎,皆非经旨。病因内伤,忧郁失志及饮食淫欲而动脾胃肝肾之火;或因杂病
,误服辛香燥药,俱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其槁在上焦贲门者,食不能下,下则胃脘当
心而痛,须臾吐出乃止。贲门,即胃脘上口,言水谷自此奔入于胃,而气则传之于肺也。其
槁在中焦幽门者,食物可下,良久复出。幽门与中脘相近,言其位幽僻,胃中水谷自此而入
小肠也。其槁在下焦阑门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阑门脐下,拦约水谷,分入膀胱、大肠
而为粪溺。是大小肠、膀胱,乃气血津液流通之道路也。
阳火上升有虚热;
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能便,膀胱热结则津液
涸。三阳热结,脉必洪数有力,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复
出,乃阳火上行而不下降也。实火,黄连解毒汤加童便、姜汁,或益元散入姜汁,澄白脚为
小丸,时时服之,温六丸尤妙。甚者,陶氏六一承气汤、人参利膈丸。虚火冲上,食不入者
,枳梗二陈汤加浓朴、白术及木香少许,或古萸连丸;渴者,钱氏白术散;大便闭者,导滞
通幽汤,或参仁丸、麻子仁丸。当噎未至于膈之时,便宜服此防之,膏肓之疾,岂可怠忽!
间有身受寒气,口伤冷物,以脾胃火衰,膈上苦冷,肠鸣,脉必滑微,宜暂用丁香煮散、五
膈汤、五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