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服之而不用汤投之也。脉浮而不解者,
宜先急而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宜先缓而后急。此药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亦有效。中风行经者,加附子。中风秘涩者,
加大黄。中风并三气合而成痹等证,各随十二经上下内外、寒热温凉、四时六气,加减补泻用之。
东垣曰∶经云∶两感于寒者,死不治。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太阳者腑也,自背
而入,人所共知;少阴者脏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气通于天,故寒邪无形之气,从鼻而入。肾为水也,水流
湿,故肾受之。经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同气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以是知内外两感,脏腑俱
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表里既不能一治,故死矣。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
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治之而不愈者有矣,未有不治而复生者也。予尝用此,间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
君子用之,名曰解利两感神方大羌活汤。
\x解利两感神方大羌活汤\x(易老方)
防风 羌活 独活 防己 黄芩 黄连 苍术 白术 甘草(炙) 细辛(各三分) 知母 川芎 地黄(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渣热饮之。未解,再服三、四剂,病愈则止。若有余证,并根据仲景法如
证治。
\x六神通解散\x(张子和) 治夏月伤寒,得太阳、阳明二经病,汗不出,头项痛,腰脊强,目疼鼻干不得卧,代

黄、葛根等汤发表药也。
苍术(三钱) 石膏 滑石 黄芩(各一钱五分) 麻黄(七分半) 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七分服。春,加防风一钱。
刘河间守真治伤寒直格要诀∶
伤寒前三日在表,法当汗,可用双解散,连进数服必愈。
\x双解散\x(以下皆河间方,即后二方。)
\x防风通圣散\x(方见中风门。)
\x益元散\x 又名六一散,又名天水散。(方见痢门。)
二药合而服之,当得汗而解。若不解者,病已传变。
伤寒后三日在里,法当下。若下之太早,则表邪乘虚入里,遂成结胸、虚痞、懊 、斑疹、发黄之证,轻者必危,
危者必死,但当以平和之药,宣散其表,和解其里。病势或有汗,或无汗,发热未愈,当用小柴胡、凉膈、天水,合而
服之。
病若半在表半在里,法亦当和解,小柴胡、凉膈主之。
若里微热者,则当微下,大柴胡合解毒汤主之。若热势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一承气下之。
\x三一承气汤\x
大黄 芒硝 浓朴 枳实(各五分) 甘草(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大盏,姜三片,煎七分,热服。
其病胸膈满闷、或喘或呕、阳脉紧盛者,宜瓜蒂散吐之。
汗吐下三法之后、别无异证者,凉膈散调之。
病大热已去、微热未尽除者,以益元散服之,无令再病。此伤寒治法之大要也。
或伤风自汗、脉浮缓者,双解散去麻黄以解利之。
其病半表半里,白虎汤和解之。
其病在里、脉沉细者,无问风寒暑湿,或表里证俱不见,或内外诸邪所伤,有汗无汗,心腹痛满,谵语烦躁,蓄热
内盛,俱是脉沉者,并用承气合解毒下之。
或中暑自汗,以白虎汤解之。白虎解后,以五苓合天水调之,多进数服无妨。
或腹胀满脉沉者,亦当以承气合解毒微下之。
或发汗之后,热不解、脉尚浮者,白虎加苍术再解之。
或里热内盛,阳厥极深,皆因失下而成此证,以致身冷脉微,昏懵将死,切不得以寒药下之,误下即死。有一辈庸
医,妄言是阴厥,便欲投玄武、四逆温热之剂,下咽必死。殊不知此证乃阴耗阳竭,阴气极弱谓之耗,阳厥极深谓之竭。
蓄热怫郁将欲绝者。当此之际,寒剂热剂俱不可投,但进凉膈解毒,以养阴退阳,宜散蓄热,脉气渐生,得大汗而愈,
亦有无汗气和而愈者。未愈却用解毒合承气下之,次以解毒、凉膈、天水三药合而为一,调和阴阳,洗涤脏腑,则其余
别证自不生矣。有大下之后热不退,再三下之热愈盛,若下之不愈,脉微气虚,力弱不加,以法则无可生之理,若辍而
不下,则邪热极盛,阴气极衰,脉息渐绝,必不可救。似此之证,是下之亦死,不下亦死,医者到此,杀人活人一弹指
间,其不至手足失措者几希。(诀云∶伤寒汗后,汗出不解,或反不汗,脉尚浮,白虎加苍术汤再解之。又按余论云∶伤
寒下后,自汗虚热不已,白虎加苍术、人参,一服如神,汗止身凉,此通仙妙法也。如此则汗下之后热不退,不问有汗
无汗,并宜白虎加苍术解之,又加人参亦炒,仍服凉膈、解毒调之。)
经云∶三下而热不退者即死。后人有四、五次下而生,及十数次下而生者,此偶然误中耳,活者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