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
入齿中者,立已。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
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出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
,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 ,立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
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
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 ,立已。
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 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不能饮者,灌之立已。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
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
数也。(俱出缪刺论。)
〔《灵》〕黄帝曰∶愿闻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
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
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 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
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
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
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
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 者,刺络而虚经,经虚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闷。阴阳相得而合
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
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其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血络论经脉篇云∶
诸刺络脉者,必取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留之发为痹也。又云∶其小而短者,少气,甚
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上刺脏腑经络四病各不同。十五络病至浅在表也,十二经病次之,六腑病又次之,五脏病至深在里也,故治法
有难易焉。至于络又各不同,十五络之络,乃阴经别走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而横贯两经之间。所谓横者,
为络与经相随上下者也。缪刺之络,乃病邪流溢大络,不得入贯经俞,而其痛与经脉缪也,乃络病经不病
者也。血络之络,及皮肤所见或赤或青或黑之络,而小者如针,大者如筋也。以浅深言之,血络至浅,缪
刺者次之,十五络近里而贯经俞也。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在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
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膻中者,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 息面赤。气海不足,
则气少不足以言。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审守其输,而调虚实。



<目录>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篇名>刺寒热

属性:(入治寒热法。)



<目录>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篇名>穴法上

属性:〔《灵》〕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
〔《铜人》〕云∶少商二穴木也,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手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以三棱针刺之
出血,以泻诸藏之热,不宜灸。《甲乙经》云∶针入二分,留一呼,灸一壮。
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
〔《铜人》〕云∶鱼际二穴,火也。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荥。针入二分,留三呼,
可灸二壮。
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 。
〔《铜人》〕云∶太渊二穴,土也。在手掌后陷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为 。针入二分,可灸三壮。
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
〔《铜人》〕云∶经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针入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即伤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