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热汗淋漓。
钩藤钩(三钱) 羚羊角(一钱,另炖兑服) 龙胆草(二钱) 青黛(二钱) 清半夏(二钱) 生赭石(二钱,
轧细) 茯神(二钱) 僵蚕(二钱) 薄荷叶(一钱) 朱砂(二分,研细送服)
磨浓生铁锈水煎药。
小儿得此证者,不必皆由惊恐。有因外感之热,传入阳明而得者,方中宜加生石膏;有因热疟而得者,方
中宜加生石膏、柴胡。
急惊之外,又有所谓慢惊者,其证皆因寒,与急惊之因热者,有冰炭之殊。方书恒以一方治急、慢惊风二
证,殊属差谬。慢惊之证,惟庄在田《福幼编》辨之最精,用方亦最妙。其辨慢惊风,共十四条∶一、慢惊吐
泻,脾胃虚寒也。一、慢惊身冷,阳气抑遏不出也。一、慢惊鼻风煽动,真阴失守,虚火烧肺也。一、慢惊面
色青黄及白,气血两虚也。一、慢惊口鼻中气冷,中寒也。一、慢惊大小便清白,肾与大肠全无火也。一、慢
惊昏睡露睛,神气不足也。一、慢惊手足抽掣,血不行于四肢也。一、慢惊角弓反张,血虚筋急也。一、慢惊
乍寒乍热,阴血虚少,阴阳错乱也。一、慢惊汗出如洗,阴虚而表不固也。一、慢惊手足螈 ,血不足养筋也。
一、慢惊囟门下陷,虚至极也。一、慢惊身虽发热、口唇焦裂出血却不喜饮冷茶水,进以寒凉愈增危笃,以及
所吐之乳、所泻之物皆不甚消化,脾胃无火可知。唇之焦黑,乃真阴之不足也明矣。
脾风之证,亦小儿发痉之证,即方书所谓慢惊风也。因慢惊
二字欠解,近世方书有改称慢脾风者,有但称脾风者。二名较之,似但称脾风较妥,因其证之起点由于脾胃虚
寒也。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有若草木之萌芽,娇嫩畏寒。是以小儿或饮食起居多失于凉,
或因有病过服凉药,或久疟、久痢,即不服凉药亦可因虚生凉,浸成脾风之证。其始也,因脾胃阳虚,寒饮凝
滞于贲门之间,阻塞饮食不能下行,即下行亦不能消化,是以上吐而下泻。久之,则真阴虚损,可作灼热,其
寒饮充盛,迫其身中之阳气外浮,亦可作灼热,浸至肝虚风动,累及脑气筋,遂至发痉,手足抽掣。此证庄在
田《福幼编》论之最详,其所拟之逐寒荡惊汤及加味理中地黄汤二方亦最善。先用逐寒荡惊汤,大辛大热之剂,
冲开胸中寒痰,可以受药不吐,然后接用加味理中地黄汤,诸证自愈。愚用其方救人多矣,而因证制宜又恒有
所变通,方能随手奏效。
\x【附方】\x
\x(1)逐寒荡惊汤\x
胡椒、炮姜、肉桂各一钱,丁香十粒,共捣成细渣。以灶心土三两煮汤,澄清,煎药大半茶杯(药皆捣碎,
不可久煎,肉桂又忌久煎,三四沸即可),频频灌之。接服加味理中地黄汤,定获奇效。
\x按∶\x此汤当以胡椒为君。若遇寒痰结胸之甚者,当用二钱,而稍陈者,又不堪用。族侄××六岁时,曾患
此证。饮食下咽,胸膈格拒,须臾吐出。如此数日,昏睡露睛,身渐发热。投以逐寒荡惊汤原方,尽剂未吐。
欲接服加味理中地黄汤,其吐又作。恍悟,此药取之乡间小药坊,其胡椒必陈。且只用一钱,其力亦小。遂于
食料铺中,买胡椒二钱,炮姜、肉桂、丁香,仍按原方,煎服一剂。而寒痰开豁,可以受食。继服加味理中地
黄汤,一剂而愈。
方中所用灶心土,须为更改。凡草木之质,多含碱味。草木烧化,其碱味皆归灶心土中。若取其土煎汤,
碱味浓浓,甚是难服,且与脾胃不宜。以灶圹内周遭火燎红色之土代之,则无碱味,其功效远胜于灶心土。
\x(2)加味理中地黄汤\x
熟地五钱,焦白术三钱,当归、党参、炙 、故纸(炒捣)、枣仁(炒捣)、枸杞各二钱,炮姜、萸肉
(去净核)、炙草、肉桂各一钱,生姜三片,红枣三枚(捭开),胡桃二个(用仁)打碎为引。仍用灶心土
(代以灶圹土)二两,煮水煎药。取浓汁一茶杯,加附子五分,煎水搀入。量小儿大小,分数次灌之。
如咳嗽不止者,加米壳、金樱子各一钱。如大热不退者,加生白芍一钱。泄泻不止,去当归加丁香七粒。
隔二三日,止用附子二三分。盖因附子大热,中病即宜去之。如用附子太多,则大小便闭塞不出。如不用附子,
则脏腑沉寒,固结不开。若小儿虚寒至极,附子又不妨用一二钱。若小儿但泻不止,或微见惊搐,尚可受药吃
乳便利者,并不必服逐寒荡惊汤,只服此汤一剂,而风定神清矣。若小儿尚未成慢惊,不过昏睡发热,或有时
热止,或昼间安静,夜间发热,均宜服之。若新病壮实之小儿,眼红口渴者,乃实火之证,方可暂行清解。但
果系实火,必大便闭结,气壮声洪,且喜多饮凉水。若吐泻交作,则非实火可知。倘大虚之后,服一剂无效,
必须大剂多服为妙。方书所谓天吊风、慢脾风皆系此证。
\x按∶\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