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其肌肤之浓薄强弱原自不同,即其汗之易
出不易出,或宜多用麻黄,或宜少用麻黄,原不一致,此因人也。用古人之方者,岂可胶柱鼓瑟哉!



<目录>三、医论

<篇名>4.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

属性:《伤寒论》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是太阳表证未罢,而又兼阳明之热也。其喘者风寒由皮毛袭肺也。其胸满者胸中大
气因营卫闭塞,不能宣通而生 胀也。其言不可下者,因阳明仍连太阳,下之则成结胸,且其胸本发满,成
结胸尤易,矧其阳明之热,仅在于经,亦断无可下之理,故谆谆以不可下示戒也。仍治以麻黄汤,是开其
太阳而使阳明初生之热随汗而解也。
证兼阳明,而仍用麻黄汤主治,在古人禀赋敦浓,淡泊寡欲,服之可以有效。今人则禀赋薄弱,嗜
好日多,强半阴亏,若遇此等证时,宜以薄荷代方中桂枝。若其热稍剧,而大便实者,又宜
酌加生石膏(宜生用不可 用理详白虎汤下)数钱,方能有效。



<目录>三、医论

<篇名>5.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

属性:至于温病,在上古时,原与中风、伤寒统名之为伤寒,是以
秦越人《难经》有伤寒有五之说。至仲景着《伤寒论》,知温病初
得之治法,原与中风、伤寒皆不同,故于太阳篇首即明分为三项,
而于温病复详细论之,此仲景之医学,较上古有进步之处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
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出。
论温病之开端,亦冠以太阳病三字者,因温病亦必自太阳(此是足太阳非手太阳,彼谓温病入手经
不入足经者,果何所据也)入也。然其化热最速,不过数小时即侵入阳明,是以不觉恶寒转发热而渴也。治
之者不知其为温病,而误以热药发之,竟至汗出不解而转增其灼热,则即此不受热药之发表,可确定其名为风温
矣。其脉阴阳俱浮者象风之飘扬也,自汗出者热随浮脉外透也,身重者身体经热酸软也,多眠睡者精
神经热昏沉也,语言难出者,上焦有热而舌肿胀也。
风温之外,又有湿温病与伏气化热温病,而提纲中止论风温
者,因湿温及伏气化热之温,其病之起点亦恒为风所激发,故皆可以风温统之也。
提纲中论风温之病状详矣,而提纲之后未列治法,后世以为憾事。及反复详细推之,乃知《伤寒论》
中原有治温病之方,特因全书散佚,后经叔和编辑而错简在后耳。尝观《伤寒论》第六十二节云∶“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汤。”今取此节与温病提纲对观,则此
节之所谓发汗后,即提纲之所谓若发汗也,此节之所谓喘,即提纲之所谓息必鼾也,由口息而喘者,由鼻息即
鼾矣,此节之所谓无大热,即提纲之所谓身灼热也,盖其灼热犹在外表,心中仍无大热也,
将此节之文与温病提纲一一比较,皆若合符节。
夫中风、伤寒、温病特立三大提纲,已并列于篇首,至其后则于治中风治伤寒之方首仍加提纲,以
彼例此,确知此节之文原为温病之方,另加提纲无疑,即麻杏甘石汤为治温病之方无疑
也。盖当仲景时,人之治温病者,犹混温病于中风、伤寒之中,于病初得时,未细审其发热不恶寒,而以
温热之药发之,是以汗后不解。或见其发热不恶寒,误认为病已传里,而竟以药下之,是以百六十三节,
又有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云云。所稍异者,一在汗后,一在下后,仲景恐人见其汗出再误认为桂枝证,故
切戒其不可更行桂枝汤,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汤。盖伤寒定例,凡各经病证误服他药后,其原病犹在者,仍
可投以正治之原方,是以百零三节云,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小柴胡汤。以此例彼,知
麻杏甘石汤为救温病误治之方,实即治温病初得之主方,而欲用此方于今日,须将古方之分量稍有变通。
\x【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方】\x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石膏八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方中之义,用麻黄协杏仁以定喘,伍以石膏以退热,热退其汗自止也。复加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
调和麻黄、石膏,使其凉热之力溶和无间以相助成功,是以奏效甚捷也。
此方原治温病之汗出无大热者,若其证非汗出且热稍重者,用此方时,原宜因证为之变通,是以愚
用此方时,石膏之分量恒为麻黄之十倍,或麻黄一钱、石膏一两,或麻黄钱半、石膏两半。遇有不出汗者,
恐麻黄少用不致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