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动),
当用酸敛之品直趋肝脏以收敛之。即所以杜塞元气上脱之路,再用补助气分之药辅之。虽病势垂
危至极点,亦可挽回性命于呼吸之间。
\x处方\x 净杭萸肉(二两) 野党参(一两) 生怀山药(一两)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方虽开就而药局相隔数里,取药迫不及待,幸其比邻刘××是愚表兄,有愚所开药方,取药二
剂未服,中有萸肉共六钱,遂急取来暴火煎汤灌之。
\x效果\x 将药徐徐灌下,须臾气息稍大,呼之能应,又急煎渣灌下,较前尤明了。问其心中何如,
言甚难受,其音惟在喉间,细听可辨。须臾药已取到,急煎汤两茶杯,此时已自能服药。俾分三次温
服下,精神顿复,可自动转。继用生山药细末八钱许,煮作茶汤,调以白糖,令其适口当点心服之。
日两次,如此将养五六日以善其后。
\x帮助\x 按人之气海有二,一为先天之气海,一为后天之气海。《内经》论四海之名,以膻中
(即膈上)为气海,所藏者大气,即宗气也,养生家及针灸家皆以脐下为气海,所藏者元气,
即养生家所谓祖气也。此气海之形状,若倒提鸡冠花形,纯系脂膜结成而中空(剖解猪腹者,
名之为鸡冠油),肝脏下垂之脂膜与之相连,是以元气之上行,原由肝而敷布,而元气之上脱,亦即
由肝而疏泄也(《内经》谓肝主疏泄)。惟重用萸肉以酸敛防其疏泄,借以杜塞元气上脱之路,
而元气即可不脱矣。所最足明征者,若初次即服所开之方以治愈此证,鲜不谓人参之功居多,乃
因取药不及,遂单服萸肉,且所服者只六钱即能建此奇功。由此知萸肉救脱之力,实远胜人参。
盖人参以救无气之下脱,犹足恃,而以救元气之上脱,若单用之转有气高不返之弊(说见俞氏《寓意
草》),以其性温而兼升也。至萸肉则无论上脱下脱,用之皆效。盖元气之上脱由于肝,其下脱
亦由于肝,诚以肝能为肾行气(《内经》谓肝行肾之气),即能泻元气自下出也。为其
下脱亦由于肝,故亦可重用萸肉治之也。
\x或问\x 同为元气之脱何以辨其上脱下脱?答曰∶上脱与下脱,其外现之证可据以辨别者甚多。今
但即脉以论,如此证脉若水上浮麻,此上脱之征也。若系下脱其脉即沉细欲无矣。且元气上脱
下脱之外,又有所谓外脱者。周身汗出不止者是也。萸肉最善敛汗,是以萸肉亦能治之。来复
汤及山萸肉解后载有治验之案数则,可参观也。



<目录>五、医案\(十八)妇女科

<篇名>1.怀妊受温病

属性:何姓妇,年三十二岁,受妊五月,于孟秋感受温病。
\x病因\x 怀妊畏热,夜眠当窗,未上窗幔,自窗纱透风,感冒成温。
\x证候\x 初病时调治失宜,温热传里,阳明府实,延医数人皆言病原当用大凉之药,因怀妊实不
敢轻用,继延愚为诊视,见其面红气粗,舌苔白浓,中心已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诊
其脉左右皆洪滑而实,一息五至强。
\x诊断\x 据此证状脉象观之,不但阳明胃府之热甚实,即肝胆之热亦甚盛。想其未病之前必曾怒
动肝火,若不急清其热,势将迫血妄行,危险即在目前。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以白虎汤解
其热,加参以保其胎,遂为疏方俾急服之。
\x处方\x 生石膏(三两捣细) 野党参(四钱) 生怀地黄(一两) 生怀山药(一两)
生杭芍(五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
\x方解\x 按此方虽非白虎加人参汤原方,而实以生地黄代知母,以生山药代粳米,而外加
芍药也。盖知母、地黄同能滋阴退热,而知母性滑,地黄则饶有补肾之力,粳米与山药皆有浓汁能
和胃,而粳米汁浓而不粘,山药之汁浓而且粘,大有固肾之力。如此通变原方,自于胎妊
大有益也。外加芍药者,欲借之以清肝胆之热也。
\x复诊\x 将药分三次服完,翌日午前大便通下一次,热已退十之七八,脉象已非洪实,仍
然有力,心中仍觉发热,拟再用凉润滋阴之品清之。
\x处方\x 玄参(一两) 生怀地黄(一两) 天花粉(五钱) 生杭芍(五钱)
鲜茅根(四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
\x效果\x 将药煎服两剂,病遂霍然全愈。
\x帮助\x 凡外感有热之证,皆右部之脉盛于左部之脉,至阳明府实之证,尤必显然于右部见之。
因胃府之脉原候于右关也。今此证为阳明府实,其右部之脉洪滑而实宜矣。而左部之脉亦
现此象,是以知其未病之先肝中先有郁热,继为外感之热所激,则勃然发动而亦现洪滑而实之脉象也。



<目录>五、医案\(十八)妇女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