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毒、阴毒也。温疟者,温病系在少阳,时作时止,乍进乍退者也。春温之症,轻重不同。
旧有冬伏之寒邪,新感春时之风气,其寒从风而并于外者轻,其风从寒而并于内者重矣。并
于内者治其内,毋遗其外;并于外者治其外,毋外其内。若旧伏之寒已变为热,而更感春时
之风,风热相激,多成风疟。其引之而随出者轻,其发之而转陷者危矣。又有七情、饮饱、
劳倦之人,复受六气风寒暑湿之邪,若内就外而甚于外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若外就内
而甚于内者,先治其内而后调其外。王好古云∶治内兼外者,不可寒下,若寒下,则经邪陷
于内矣;治外兼内者,不可热发,若热发,则益中热于外矣。又曰∶外重而内轻者,先治其
外,后治其内;若积寒伤冷,脉已从阴,虽有标病,不须治标,独治内也,内既得温,标病

发而自愈。何以然?发表之药不远热也。故曰∶阴症治本不治表,表本俱得;治标不治本,
标本俱失。
温邪之发,阴必先伤,设有当行解散者,必兼滋阴之品于其中。昔人于葱豉汤中加童便
,于栀豉汤内加地黄、麦冬,亦此意也。
温毒发班,与伤寒发斑不同。温毒之邪,从内之外;伤寒之邪,从外入内。是以温毒发
斑者
,邪气离里而之表,其症轻;伤寒发斑者,邪气盛于内而见于外,其症重。盛于内者,必使
下泄,而后者可去,华元化所谓须要下之,不可留于胃中是也;之于外者,可从表而出之,
郭白云所谓其毒久郁而发,病不在里,故不可下,必随表症治之,当用药解肌热者是也。



<目录>续记

<篇名>目赤肿痛

属性:目赤肿痛,人知降火,而不知活血,所以多不得力,只用四物汤,内地黄用生,芍药用
赤,
加酒蒸大黄、赤茯苓、薄荷叶,治之甚妙,此戴复庵法。余谓目赤肿痛,人知活血,而不知
治痰。脾胃壅滞,积热生痰,积痰生热,辗转相因,气冲头目,昏痛不已者,须用半夏、石
菖蒲、黄芩、枳实、茯苓、陈皮,微兼菊花、白蒺藜之属治之。



<目录>续记

<篇名>口糜

属性:王肯堂治许少薇口糜,谓非干姜不愈,卒如其言。又从子懋 ,亦患此,势甚危急,欲
饮冷
水,与人参、白术、干姜各二钱,茯苓、甘草各一钱,煎成冷冻饮料,日数服,乃已。盖土温则
火敛,人多不能知。此所以然者,胃虚食少,肾水之气逆而乘之,则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
被迫上炎,作为口疮。其症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是也。



<目录>续记

<篇名>冷劳

属性:虚劳之人,气血枯耗,生气不荣,则内生寒冷,张鸡峰所谓冷劳者是也。宜建中、复脉
、八
味肾气之属,甘温辛润,具生阳化阴之能者治之。亦有邪气淹滞,经络瘀郁者,元珠所谓体
虚之人,最易感于邪气,当先和解,微利微下之,次则调之。医不知而遽行补剂,邪气不解
,往往致死。是故虚劳之治,固不必专以补阴降火为事也。



<目录>续记

<篇名>热风

属性:热风,热化为风也。患人头目昏眩痛,口鼻燥,热气出,微恶风,时时有热者是也。是
虽辛
凉,不能解之。孟诜云∶患热风人,宜食牛乳,谓其气味甘寒,而性濡润,能使肌热除而风
自熄。求之草木,芦根、蔗浆、梨汁之属,性味相似,亦《内经》风淫于内,治以甘寒之旨
也。



<目录>续记

<篇名>食咸头汗出

属性:一人食咸,头汗如注,食淡则否。诊之心脉独大而搏指,因问曰∶燥欲饮乎?曰∶然。
每晨
起舌必有刺,因悟所以头汗出者,心火太盛,而水不胜之也。味咸属水,而能降火,火与水
搏,火盛水微,不能胜之而反外越也。其出于头者,水本润下,而火性炎上,水为火激,反

其化也。食淡则否者,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阳与阳从,不相激射,故得遂其渗泄
之性而下行也。



<目录>续记

<篇名>杂识

属性:医悟融会群经,贯穿百家,不为名言高论而义理自着,以视夸大其言而不适于用者,奚
啻霄壤!
医读平易简要,可为中人以下说法,要非熟读群书,通晓方药者,不能为此。
正本书辨论古方铢量权衡,甚为详悉,以及唐宋医局官制医书本草汤液脉病,并有卓见
。亦好古博雅之士欤!
韩氏十四药定经因时和解之法,极意分晰,而眉目未清,绝无准绳,而多所裁制。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