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之。)六淫之邪。或从皮毛而传络。从络传经。从经传腑,从腑传脏是也。(感
邪由表入里。一层深一层。其间次第。此处分晰最清。)亦有竟感于络。竟感于经者。六淫所
感。必生拂郁之病。此拂郁从外入。故必皮毛先闭。外束其所感之邪。而蒸蒸发热也。法当疏之
发之是也。大抵脉或浮或洪或大或紧而必数者也。是燎原之火也。是击撞之声也。是往来不肯沉
静而出于皮肤之外也。亦谓之郁脉。是外郁也。疏之发之。不愈则霜雪以压之。古方麻黄桂枝白
虎承气等剂是也。些真外感也。易之以羌活冲和者。亦真外感也。(近日医家一见发热。无论内
伤外感。一味羌活冲和。混行表散。每致津枯液涸而成败症者。盖羌防辛芷之属。原与麻桂并
烈也。用者审之。)有内伤似外感者。此火不可发散也。发散则亡阴。不可霜雪以压之。压之是
灭火也。(以发散寒凉为长技者。亟当以此等论药之。)初起小
柴胡汤加减调之可也。逍遥散加生地。合生脉加黄芩之类。以滋肾生肝。生金滋水可也。重则
六味饮加归芍。合生脉(以滋水清火。)可也。盖非水无以救火也。非有根之水。无以救离根
之火也。(补北方即所以泻南方。一定之理。却是不易之法。)何谓脏腑。有从腑迁脏者。有从
脏迁腑者。如阳明伤食。则气阻而脾不能化。则其病迁于脾。初起法当先消食。食消则气通而
脾运矣。久之则脾病亦深。必先救脾。何也。腑尚可病。脏不堪久病也。腑主气。气无形。无形
治之以无形。易也。脏主血。血有形。有形者。亦须假无形以治之而后有形。故难也。传曰。无
形之气易补有形之血难偿。此之谓也。消食者。保和枳术等类是也。然不可过于消也。经曰。大
积大聚。皆可犯也。衰其半而已。如过于消。则气衰矣。消之不得其法。或不及。则食积而生热
。热则脾病。当用参术。如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或加枳桔。以开提健运。再佐以芩连。以消其
积热。(此条当并入后论食一条同看)此脏腑相救缓急之法也。各脏腑可以类推之。何谓经络。
经者。如江河之经芒。其筋脉生于肉中。络者如藤之络石。其筋脉生于皮里肉外。经筋属五脏。
络筋属六腑。属五脏者。以血药补之。以行经药通之。补之者。归芍熟地是也。通之者。川芎秦
艽没药乳香是也。属六腑者。以气药补之。以走络药通之。补之者。人参白术黄 是也。通之者。
柴胡羌活葛根是也。然又要看其病之浅深。而彼此相通。不可执一也。
何谓新久。有内伤之新。有外感之新。有内伤之久。有外感之久。内伤之新。补之当蚤。外感之
新。散之戒重。如补之迟。迁延成弱矣。散之重。变成他症矣。内伤之久。补之当峻当速。外感
之久。散之不可峻不可久不可猛不可速。何也。人之元气有限。病久必伤元气。若再攻之。元气
竭矣。真阴亡矣。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曰。粗工汹汹。以为可攻。此之谓也。
何谓虚实。有阴虚。有阳虚。有先天之阴阳虚。何谓阴虚。血虚也。何谓阳虚。气虚也。血
虚者。补其血。四物汤之类是也。气虚者。补其气。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先天之阴虚。六味左
归之类是也。先天之阳虚。八味右归之类是也。有攻伐太过之阳虚。如用寒凉而致阳遏不升。当以
参术黄 温之。甚者姜桂以助之。又甚者八味右归。从其原以救之。有攻伐太过之阴虚。如用发
散而致津液干枯。当以归芍熟地滋之。枸杞龟鹿两胶粘腻之物以填之是也。(邯郸赵氏云。读仲
景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又多矣。
读丹溪书而不读薛氏书。则真阴真阳不明。而杀人又多矣。四明合张李朱薛四大
家以立言。而于真阴真阳之外。又发攻伐太过之阴虚阳虚两种。以补前贤之所未发。而救败之法乃备。然则读
四家书而不读高氏书。则攻伐太过之阴虚阳虚不明。而杀人又多矣。
何谓食。膏粱爆炙。酒酪 乳。能生火而伤胃之阴。伤阴者。救之四物以养血。(欲养胃阴。
须去川芎加甘草。)佐之芩连栀柏以清火。(左归饮去茯苓加花粉。尤为稳当。)浮瓜沉李。冷
水寒冰。能灭火而伤胃之阳。伤阳者。救之理中以养气。佐之桂附豆蔻以生火。(虚而不寒。则
一理中足矣。)至于饥饱失时。则中气受伤。当补而兼运。六君子汤加枳实桔梗之类。运而
提之。
何谓痰。有食积之痰。有中虚之痰。有水泛水沸所为之痰。食积之痰。消其食则痰自除。保
和大安枳术之类。虚者六君子之类。中虚之痰。或脾虚不运。或胃虚不容。脾虚不运则积。六君
子加白豆蔻神曲是也。胃虚不容则聚。六君子加砂仁神曲是也。水泛为痰。土虚不能摄水也。其
痰浓而白。补中益气加半夏木香白豆蔻是也。亦有命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