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之义也。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卫为风入则发热,邪气
因之而实,故为卫强,是卫中之邪气强也。荣受邪蒸,则汗出,精气因之而虚,故为
荣弱,是荣中之阴气弱也。所以使发热汗出也,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集注】
方有执曰:上言阳浮而阴弱,此言荣弱卫强。卫强即阳浮,荣弱即阴弱,彼此互言而
互相发明者也。救者,解救救护之谓。不曰风邪,而曰邪风者,以本体言也。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注】
此释上条荣卫不和之证,而又就其时发热汗出者,以明其治也。藏;里也。无他病,
谓里无他病也。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有时汗出,有时不汗出,其表病流连而不愈者
,非荣不和,是卫强不与荣和也。当于未热未汗之时,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迎而夺
之,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而病自愈矣。
【集注】
方有执曰:时以暂言。卫气不和者,表有邪风而不和也。先其时者,言于未发热之先
也。
程知曰:阴虚诸病,亦时发热自汗。若里无他病,而时热自汗,则为卫受风邪,未得
解散,宜于将发之时,先用桂枝汤、乘其欲动而击之。程应旄曰:桂枝为解肌之剂,
而有时云发汗者何也?以其能助卫气升腾,使正气得宣而汗出,与麻黄汤逐邪气,使
汗从外泄者不同。
汪琥曰:及其发热自汗之时,用桂枝汤发汗则愈。苟失其时,则风邪入里,病热必深
,桂枝汤非所宜矣。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
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注】
此又释上条荣卫所以不和之义也。言病有时常自出汗者,此为荣气已和也。荣气和而
热仍不解者,则是卫外之气犹不谐,而不与荣气共和谐也。所以荣气虽和,而时时自
汗出,病犹不解也。盖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不和,则荣虽和而病不解。故复发
其汗以抑卫而和荣,荣卫和而病自愈矣。亦宜桂枝汤。
【集注】
方有执曰:此与上条同。上以暂言,此言常者,谓无时不然也。上言藏,藏为阴而主
里。此言荣,荣亦阴而主里,以暂言,故其词略;以常言,故其词详,两相互发,义
不殊也。
喻昌曰:此明卫受邪风,荣自汗出之理。凡汗出荣和,而发热不解,是卫强不与荣和
也。复发其汗,俾风邪从肌窍外出,斯卫不强而与荣和矣。正如中酒发狂,酒去其人
帖然也。荣受寒邪,不与卫和,宜麻黄汤亦然。
吴人驹曰:上条发作有时,此时无时。而不自汗出,但热不解者,亦属荣卫不和。盖
荣卫相得之为和,而荣不得独为之和也。
张锡驹曰: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也。今受邪风,不能卫外,故
常自汗出而热不解,此为荣气和而卫不和也。
魏荔彤曰:前以桂枝解肌者,和其卫而时发热之热止;此以桂枝发汗者,和其卫而常
自汗之汗止。盖发其表而热解矣。故总结之曰:荣卫和则愈。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
太阳病,服桂枝汤,外证不解者,可更作服。今初服不惟不解,而反加烦,是表邪太
盛。若遽与桂枝,恐更生烦热。故宜先行刺法,疏其在经邪热,然后却与桂枝,发其
肌腠风邪,俾外内调和,自然汗出而解矣。
【集注】
方有执曰:桂枝全在服法,发汗切要如经。若服不如法,汗不如经,病必不除,所以
反烦。反者、转也,言转加热闷也。风池穴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
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风府穴在项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内宛宛中
,督脉、阳维二经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
张志聪曰:风池、风府虽非太阳穴道,乃属太阳经脉所循之部,故刺之以衰太阳之病
势。魏荔彤曰:恐误认此为已传之躁烦,故标出以示人。言不解则太阳之证俱在,但
添一烦,知其非传里之烦,而仍为表未解之烦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注】
汗之不解而烦,太阳证仍在者,是表邪盛也;有阳明证者,是里热盛也。然亦有欲自
解而未解先烦者,则又为邪正相争,作汗之兆也。当其烦时,解与不解,固不可定,
但诊其六脉俱浮,则知邪欲还表、当汗出而解矣。
【集注】
程知曰:天地郁蒸而雨作,人身烦闷而汗作,当以脉浮决之。设脉不浮则烦,又为入
里之候矣。
程应旄曰:如诊得脉浮,即是邪还于表之兆,切勿妄治其烦,使汗却而当解者反不解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