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篇名>射干麻黄汤方

属性:射干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苑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
枚半夏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注】
程林曰:咳而上气,如水鸡声连连不绝者,是汤主之。『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
食苦以泻之。射干、紫苑之苦,所以泄逆气也。以辛泻之,麻黄、生姜、细辛、半夏
、款冬花之辛,所以泻风邪也。以酸收之,以酸补之,五味子之酸,以补不足,虚者
补其母,大枣之甘,所以补其母也。
@@@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按】
大逆上气之「大」字,当是「火」字,文义病药始属,必是传写之□。
【注】
咳而上气,咽喉有水鸡声而连连者,是寒饮上逆也。今咳而上气,咽喉无水鸡声而不
利者,是火气上逆也。不利者,谓咽喉若有物相碍,不爽利也。主之以麦门冬汤,止
其火逆,下其上气也。



<目录>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篇名>麦门冬汤方

属性: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集注】
周扬俊曰:喻昌云:此胃中津液枯燥,虚火上炎之证,麦冬汤乃治本之良法也。夫用
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不惟无益,而反害之。凡病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即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谓肺藉其清凉,知清凉为
肺之母也。有贝母之名者,谓肺藉其豁痰实,豁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气,
咽喉不利之证,而屡不应,名不称矣。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粳
米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
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圆主之。
【注】
咳逆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是寒饮冲肺,射干麻黄汤证也。咳逆上气,咽喉不利者
,是火气冲肺,麦门冬汤证也。今咳逆上气,惟时时唾浊,痰涎多也。但坐不得卧,
气逆甚也,此痰气为病,非寒饮亦非火气。主之以皂荚丸者,宣导其痰,通达其气也
;佐枣膏之甘,以药性剽悍缓其势也。
【集注】
程林曰:浊唾壅塞于肺,则不得卧,故时时唾浊也。皂荚味辛咸,辛能散,咸能软,
宣壅导滞,利窍消风,莫过于此。故咳逆上气,时时唾浊,坐不得卧者宜之。然药性
剽悍,佐枣膏之甘,以缓其药势。
魏荔彤曰: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则较重于喉中水鸡声音矣。声滞者,
挟外感之因,唾浊则内伤之故,但坐不得卧,而肺痈之证将成矣。是上焦有热,痰血
包裹,结聚成患,不可不急为宣通其结聚,而后可津液徐生,枯干获润也,皂荚丸主
之。皂荚驱风理痹,正为其有除瘀涤垢之能也。咳逆上气,时时唾浊,胸膈恶臭之痰
血已结,可不急为涤荡,使之湔洗不留乎?如今用皂荚澡浴以除垢腻,即此理也。用
丸俾徐徐润化,自上而下,而上部方清,若用汤直泻无余,不能治上部之胶凝矣,古
人立法诚善哉。此为预治肺痈将成者主治也。



<目录>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篇名>皂荚圆方

属性:皂荚(刮去皮,用酥炙)八两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注】
上气,谓咳逆上气也。面浮肿,谓面目浮肿也。肩息,谓喘也。其脉浮大不治,又加
利尤甚,谓脉证两虚,已属不治,又加利,则上喘下利,阴阳两脱,脉证相反,故曰
:尤甚也。
【集注】
徐彬曰:此言肺痈之证,元气惫者,为难治也。谓肺痈由风则风性上行,必先上气,
若兼面浮肿,肩息,气升不降也。又脉浮大,元气不能复敛,则补既不可,汗又不可
,况内外皆逆气,非风之比,可尽汗泄乎?故云不治。加利则阳从上脱,阴从下脱,
故曰尤甚。
尤怡曰:上气,面浮肿,肩息,气但升而不降矣。脉复浮大,则阳有上越之机。脉偏
盛者,偏绝也。又加下利,是阴复从下脱矣。阴阳离决,故当不治。肩息息,摇肩也

@@@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