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详申欲吐之状,以明其治也。喘者呼吸气急也,似喘不喘,谓胸中似喘之
不快,而不似喘之气急也。呕者吐物而有声也,似呕不呕,谓似作呕之状,而不似呕
之有物也,哕者干呕也,似哕不哕,谓似乎哕之有声,而不似哕之声连连也。胸彻心
中愦愦然无奈者,总形容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乱无奈,懊□欲吐
之情状也,故以半夏降逆,生姜安胃也。
【集注】
沈明宗曰: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诚不是喘,不是呕,不是哕也。彻者,
通也,竟是通心中愦愦然无奈,即泛泛恶心之义也。



<目录>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篇名>生姜半夏汤方

属性: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
,呕止,停后服。
【集解】
李□曰:生姜、半夏,辛温之气,足以散水饮而舒阳气,然待小冷服者,死寒饮固结
于中,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今热药冷饮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
不违,而致大益,此「内经」之旨也。此方与前半夏干姜汤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
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前因呕吐上逆,顿服之则药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气,呕
吐立除;此心中无奈,寒饮内结,难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气徐徐散也。
@@@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按】
「文蛤汤主之」五字,当在头痛之下,文义始属,是传写之□。兼主之「主」字,衍
文也。
【注】
吐后而渴,当稍稍与饮之,胃和吐自止也。若恣意贪饮,则新饮复停,而吐必不已也
,当从饮吐治之。若兼感微风,脉必紧,头必痛,主之文蛤汤者,是治渴兼治风水也
。故以越婢汤方中加文蛤。越婢散风水也,文蛤治渴不已也。
【集注】
程林曰:贪饮者,饮水必多,多则淫溢上焦,必是溢饮之患,故用此汤以散水饮,方
中皆辛甘发散之药,故亦主微风脉紧头痛。



<目录>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篇名>文蛤汤方

属性: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个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集解】
李□曰:文蛤汤,即大青龙汤去桂枝,乃发汗之剂,使水饮从毛窍中泄去,以散水饮
于外。经云:开鬼开、洁净府,此一方两得之。以内有麻黄、生姜等解表药,故兼主
微风脉紧头痛。
@@@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
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
,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按】
问曰:「病人脉数」至「胃中虚冷故也」等句,已详『伤寒论・阳明篇』内,错简在
此,且与「脉弦者虚也」文义不属。
【注】
弦,饮脉也,非虚脉也,病吐者若见之,则为胃气无余也。胃气无余,肝邪乘之而见
弦脉,故名曰虚。询其所以致弦之由,乃为寒在上,医反下之,使胃气尽而无余,则
不能消化水谷,致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中寒胃反也。
【集注】
李□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寒在上者,法当温中始愈,
反下之则愈虚寒而愈吐矣。
@@@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按】
此条文义不属,必是错简。
@@@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按】
虚则伤脾之「虚」字,当是「涩」字,是传写之□。
【注】
前条因误下而病胃反,则脉弦;此条不因误下而病胃反,则脉浮而涩也。趺阳脉见浮
而涩,浮以候胃,涩以候脾,浮而无力为胃虚,涩而无力为伤脾,胃虚脾伤,则不能
消磨水谷,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吐皆仍然不化之宿谷,故曰胃反也。若脉紧涩
,则为邪盛正衰,故其病难治也。
【集注】
徐彬曰:紧为寒盛,涩为液竭,正不胜邪,故曰:难治。
@@@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胃反、呕吐者,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呕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