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六气有许多变幻,
寒中有热,热中有寒,邪正交错,蕃变纷纭,莫可纪极。一以明人之病源,一
以例人之病情耳。明人之病源者,言人感六气而生病,欲人细推所感之气,其中有
无夹杂他气,当兼治也。例人之病情者,天地之气变幻无定,则人身之气亦变
幻无定,而病情不可以一律拘也。如冬月固属寒气司令,然亦有客热加临,故冬月亦
有温时,所谓非时之暖也。人于冬月病外感,则未知为感寒而病欤?抑感非时之温
而病欤?是其源所当察也。寒气在上,则阳伏地中,故土上凛烈,而井泉温暖。
以验人身,则外感于寒,而内郁为热也,是其情之有可例也。此言运气者之大指。
取其大者,略其烦碎,弃其纰谬,而实物理验于人身,是在善读书者耳。



<目录>卷之一・杂症

<篇名>虚实寒热说

属性:虚者,正虚也,谓其人气血虚衰也。实者,邪实也,(一切内外寒热诸邪,不论有形无形,
但着滞为患,亟宜消散者,皆为实邪。)非谓其人气血壮实也。故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所谓正自虚,而邪自实也。)虚而不实者,只用补。虚而实者,必攻补兼施。若实而不虚,
则直攻之而已。如虚人伤食,轻则于补剂中加消导之品,重则加下利之药,顷刻收
功矣。庸医乃谓须与纯补,俟其气旺,则食自运。迁延时日,坐失事机,往往变生
他证。即幸而奏效,病者受苦久矣,未有久苦于病,而元气不伤者也。名曰补之,
实以伤之,亦何为哉?有虚寒,有实寒,(如多食生冷,及寒痰停滞之类。)有虚热,有实热,
知实热而不知虚热,与知虚寒而不知实寒,皆庸医也。



<目录>卷之一・杂症

<篇名>补泻论

属性:泻此即补彼,(如泻火即是补水。)补此即泻彼,(如补火即是驱寒。)故泻即补也,补即泻也。
寒以补阴,故夏月饮水,热以补阳,故冬日饮汤。必以温热为补,寒凉为泻者,谬
也。张子和谓∶良工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庸工治病,
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以为先固其气,元气实,邪自去。不知邪之中人,轻则传
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补之,真气未胜,邪已交驰横骛,
而不可制矣。惟脉虚下脱,无邪无积之人,方可议补。其余有邪积之人,必以吐、
汗、下三法,先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又曰∶汗、吐、下,以药石草木治病
者也,犹君之刑罚。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犹君之德教。故曰∶德教兴平
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若人无病,粱肉而已,及其有病,当先诛伐,病之去也,
粱肉补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岂可以药石为补哉。又曰∶胸以上大满
大实,病如胶粥,微丸微散,皆儿戏也,非吐,病安能出。又曰∶风寒暑湿之气,
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亟去之,莫如发汗。又曰∶人知下之为泻,而不知下
之为补,陈 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又曰∶
人之食饮,酸咸甘苦,百味皆聚于胃,壅而不行,荡其旧而新之,亦脾胃之所
望也。其言可谓名通。按子和治病,不论何证,皆以吐、汗、下三法取效,此有至理
存焉。盖万病非热则寒,寒者气不运而滞,热者气亦壅而不运,气不运则热郁痰生,
血停食积,种种阻塞于中矣。人身气血,贵通而不贵塞,非三法何由通乎?又去邪
即所以补正,邪去则正复,但以平淡之饮食调之,不数日而精神勃发矣。故妇人不
孕者,此法行后即孕,阴阳和畅也。男子亦阳道骤兴,(子和云∶病久否闭,忽得涌泄,血气冲
和,心肾交媾,阳事必举,宜切戒房室。)非其明验乎?丹溪倒仓法,实于此得悟。后人不明其
理,而不敢用,但以温补为稳,杀人如麻,可叹也。



<目录>卷之一・杂症

<篇名>反治论

属性: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谓之正治,又谓之逆治。(逆其性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
谓之反治,又谓之从治。(从其性也。)而有真反假反之分。假反者,如热邪内
陷,阳气不达于外,故身冷肢厥,战 恶寒,以大承气汤下之而愈。不识者,
见其外证似寒,用寒讶其相反。识者谓其内证真热,用寒实为正治,乃假反而
非真反也。真反者,如风火暴盛,痰涎上涌,闭塞咽喉,非辛热之品不能
开散,不得已,暂用星、半、乌、附、巴豆等热药,是则真反也。又有寒热并用者,
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古人每多如此。昧者訾为
杂乱,乃无识也。然亦有纯寒而于热剂中少加寒品,纯热而于寒剂中少加热药者,
此则名为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