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卷之一・杂症

<篇名>夏月伏阴辨

属性:丹溪谓夏月炎暑盛行,人身内外皆热,其说甚的。乃张景岳谓,夏月伏阴,人
身外热内寒,冬至伏阳,人身外寒内热。以夏至阴生,地上热而井水寒,冬至阳生,
地上寒而井水温为证。其说似是而非。乃知有天时,而不知有地理者也。人身之气,
与天地通,固从天时而变,亦随地势而移。既有东西南北之殊,岂无上下高深之别。
人之身固在地上也,非在地中也。设夏时而身处井中,则不特内寒,即外亦寒矣。
尚得如其说谓外热内寒耶?然则置身地上,不特外热,即内亦热,自可反观而见矣。
试观浮瓜沉李,咽水饮冰,未尝畏冷,其情可见。冬月能如是乎?或曰∶
夏月汗多,汗多则亡阳,阳亡则阴生于内,谓之伏阴,非欤?曰∶夏月汗多,是人
皆然,岂皆亡阳乎?不过虚其津液耳。津液虚即阴虚,阴虚则阳愈炽,观小便之短
而赤可知。不滋金水,而补火土,吾见其惑也。曰∶古人于暑证,多用热剂,非欤?
曰∶此因证转虚寒乃然,不可一概混施也。问∶夏月阳气外泄,冬月阳气五内,非
欤?曰∶阳外泄则汗出而内涸,故清润之品为宜;气内敛则化水而阴滋,故温热之
剂可任。观夏月渴而小便短赤,冬月不渴而小便清长,则阳外泄者之内非冷,阳内
藏者之中非热,不辨自明矣。



<目录>卷之一・杂症

<篇名>气

属性:气无形而血有质,气为阳,主护卫于外,故名之曰卫;血为阴,主营运于中,
故名之曰营。血阴有质,故其行也必次第循经,而入于脉道之中,充于内而后达于
外。气阳无形,故其行也 疾,不循经而出于脉道之外,实于表而后返于里。观(《内经》
谓饮酒者,气先行皮肤,先充在外之络脉,而后满于在内之经脉。可见矣。)此二者之行,
所以有不同也。(《经》谓营气之行,寅时起,由肺经而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
肾、心包、三焦、胆、肝诸经,复返于肺,如是者每日五十周。卫气之行,每日早至暮,
行阳分二十五周,每周由太阳而少阳、阳明、足少阴,复返于太阳。暮至晓,行阴分二十
五周,每周由肾而心、肺、肝、脾,复返于肾。二者之行不同如此。按《经》言营气,是言
血中之气,非单言血,盖血中之气,既负血而行,则亦不及卫气之 疾也。)《经》言卫气,
昼行阳二十五度,(度,即遍也。)夜行阴二十五度,大概如此。盖昼则阳动,而气行于表者多,夜
则阴静,而气敛于内者多,非昼全不行于内,夜全不行于外也。至谓一昼夜必行五
十周,则凿矣。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
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气与血并根柢于先天,而长养于后天。
《经》谓营气出于中焦。又谓心生血。不过以胃受谷气,蒸化成血,血色之赤,禀于心火
为言耳。要之血即天一之水,(观血味咸可知。)气为坎中之阳,同根于肾,无岐出也。气
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气不归元,则喘咳不得卧。)肺司呼吸,气之
出入,于是乎主之。且气上升,至肺而极,升极则降,由肺而降,故曰肺为气主。
肾主纳气,故丹田为下气海;肺为气主,故胸中为上气海。肾水为坎中之阳所蒸,
则成气,上腾至肺,所谓精化为气,地气上为云也。气归于肺,复化为水,肺布水
精,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水之精者行于经永。)所谓水出高源,天气下为雨也。阴阳互根,
于此可悟矣。肾以闭藏为职,虽子半阳生,而气发渊泉,机犹未畅,故气之升发,
不属肾而属肝也。藏属肾,泄属肝,(升则泄矣。)此肝肾之分也。肝主升,肺主降,此
肺肝之分也。心主动,(志壹则动气也。)肾主静,此心肾之分也。而静藏不致于枯寂,
动泄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则属之脾,中和之德之所主
也。然则升降动静,苟失其中,虽为肝、肺、心、肾之不职,亦即脾之不职。而但
知气之不升,或有升无降,为肝木克脾土者,陋也。知各脏之病,皆关乎脾,
则知脾气调和,即各脏俱调和矣。故补脾不如补肾,不过举要之词,故不若补肾不
如补脾之论,为得其全也。老人、小儿尤以脾胃为主。《经》言阳之气,以天地之疾
风名之。又曰风气通于肝,故气病往往称风,如肝风、肠风、胃风之类,(饮食在胃,则胃
实肠虚,气下于肠,饮食在肠,则肠实胃虚,气上于胃,往来鼓动有声,所谓肠风、胃风即此。)皆气之往来,
鼓动若风耳,非必外来之风也。以上明气之理,至其病证脉治,详下。



<目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