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寒)主之。(此条
皆温药。)凡脾脉微洪(属火),伤苦物,(苦为火味也。此等皆以五行相配,然勿泥。)咸胜苦;微弦伤冷
硬物,温以克之;弦紧伤酸硬物,辛胜酸;微涩伤辛辣物,苦胜辛;微滑伤腥咸物,
甘胜咸;洪缓伤甜烂物,酸胜甘。微迟伤冷痰,积聚恶物,温胃化痰。单伏主物不
消化,曲、柏、三棱、广术之类。洪浮而数,乃中酒,葛根、陈皮、茯苓。伤食作
泻不止,于药中加肉豆蔻、益智仁收固之。伤食兼感风寒,证与前同,但添身疼、
气口人迎并盛,生料五积散(见中寒)、养胃汤、芎芷香苏饮(见香港脚)、和解散。凡伤食主平
胃散,伤谷食者加谷芽、麦芽、神曲,肉食加山楂,面滞加莱菔子,快膈加枳实。
若脾胃虚弱不能化,六君子汤(见气)加丁藿、木香、建莲、浓朴、缩砂、麦芽、神曲。
脾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见气。)肝火乘脾,脾伤不运,左金丸(见发热)、归脾汤(见血)。肾火乘
脾,六味丸(见虚损)。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八味丸(见虚损)。或疑正当饱满,难于用补,
不知用补自有法疏启其中,竣补其下。少用则助壅于上,多用则峻补于下,以人参
一两,少加升麻,一服即愈,所谓塞因塞用也。有胃强脾弱者,能食而不能化
也,平胃散加炒盐、胡椒、山楂、麦芽、神曲、白蒺藜丸服,更节饮食。



<目录>卷之二・杂症

<篇名>不能食

属性:伤食则恶食,已详饮食门,此举他证言之耳。大抵不能食由于胃满,而致满非
一。有寒气滞于胃而满者,有热气壅于胃而满者;有湿痰不运而满者;有命门火衰致
脾胃虚寒而满者;有肾水不足,虚火上冲而满者。寒滞者,六君子(见气)加干姜。热壅
者,石膏、白芍、枳实、黄连、陈皮之属。湿者,除湿汤(见中湿)、平胃散(见伤食)。痰者,
二陈汤(见痰)。痰积痞隔,皂 烧存性研末,酒调服一钱。肾火虚者,八味丸(见虚损)、二
神丸。肾水虚者,六味丸(见虚损)。其有饥而不能食者,脾热则消谷而饥,本欲食,因
胃脘枯槁不能纳,或火热上冲,或痰涎上壅,食不得下也。若缘脾胃衰败之极,欲
食不能,则殆矣。热则消谷善饥,乃热而能营运者,若壅滞不行,则不能食矣。



<目录>卷之二・杂症

<篇名>劳倦伤

属性:劳则气耗,以喘而汗出。喘则气内越,汗出则气外越,故气耗也。又劳则动火,
火动则气益散,气愈虚而火愈炎矣。(气盛则运而不积,纵有火亦能行散,不见其为火。气虚则不能运
而火聚,聚故炎也。)然非特劳为然也,七情过甚,色欲过度,饮食不时,皆能伤其真气,
皆能生火。火为元气之贼,壮火食气,一盛则一衰。火聚于中,脾胃受热则困倦,
四肢疰闷,(疰,住也,注也。言四肢 闷,住而不去,或走注也。)无气以动,动即喘乏。脾失健运
之常,(阴阳和平乃运,一有偏胜则不运矣。寒固有之,热亦宜然。)即不思食,口不知味,饮食日少,
谷气不盛。(气衰则资于饮食,乃谷气又衰,则愈不运而郁积矣。)以故气不能升而上焦不行,不能
下降而下脘不通,止郁于脾胃之中而作热。热气上蒸于胸,外透于表,以故气喘,
心烦,头痛而渴,或不渴,(津液或存或亡之故。)表热自汗,或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脉浮大而虚,春夏剧,秋冬瘥,谓之阳虚内热。病者首宜安心静坐,以存养其气,
而以酸味收其散越,甘温补其虚衰,(按东垣云∶《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曰∶温能除大热,
是也。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胃气。王安道驳之曰∶《经》谓劳者温之,温乃温养之谓,凡调其饮食,适其起居,与用药
调养皆是,非寒温之温。损者温之,《经》原作损者益之。温能除大热,遍考《内经》无此语。又曰∶温能除热,亦
惟气温而味甘者斯可耳。盖温能益气,甘能缓火也。愚谓安道此论甚是,可为妄用附、桂者当头一棒。)又以甘
寒泻其热火。东垣特立补中益气汤。(见气。)中者何?胃也。气生于胃,盖天元真气虽
五脏皆具,而必得后天水谷之气充养,乃能生生不息。胃独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
其精气游行淫溢,藉脾之营运,以上输于肺,而充营卫,布周身,故言气必归之胃
也。胃气虚则下陷于肝肾,故用参 以补其虚。黄 又能益肺固表,不令自汗以泄
元气。甘草能泻脾胃之火。(火性急,甘以缓之,即为泻也。)若脾胃太虚,腹中急痛,甘
草宜多用。升麻、柴胡二物味薄,阴中之阳,从地升天者也,能引清气上行,以举
其下陷,兼引参、 、甘草等甘温之气上升,以补卫气之解散而实表。清浊相干,
(清不升则浊不降,反混于清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