萸。附子。○伤寒中风。发表攻里。本自
不同
。如麻黄汤。太阳经表药也。五苓散。为太阳之里药也。六经皆有表里药也。因病有内外虚
实邪气深浅不同。亦不能拘。而随病变为治也。如伤寒论方证及诸变病方。分见保命集中。
桂枝汤二十八证。方有一十四道。麻黄汤十证。方五道。葛根汤四证。方三道。青龙汤五证
。方二道。茈胡二十证。方五道。承气汤一十七证。方三道。陷胸汤十二证。方三道。泻心
汤九证。方五道。抵当汤六证。方三道。栀子汤五证。方二道。发黄四证。方三道。五苓十
五证。方七道。干姜四逆十五证。方七道。云岐子云。大抵脉为人之司命。故以脉为主。多
从脉而少从证也。举脉证交互二法。亦当临时消息。从标本之化为法可也。详见云岐子脉诀

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桂枝汤岂应。
〔伤寒〕发汗之剂。各随经用之。如太阳麻黄汤。少阳小柴胡汤。阳明葛根汤之类。止
汗之剂。如太阴桂枝汤。少阴四逆汤之类。
〔杂病〕发汗之剂。随病用之。如风证小续命汤。排风汤。风热防风通圣散。痹气寒湿
不换
金正气散。五积散之类。更根据伤寒法各分经用之。则无犯禁逆之害矣。○止汗之剂。如二建
汤。麦煎散。知母茯苓汤之类。阳证忽得脉候弦。急宜和解莫犯禁。
如伤寒少阳证。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者。忌发汗。忌利小便
。忌下。宜小柴胡汤。渍形而汗解也。谓不可犯经禁。
阴证如见脉沉迟。正阳回阴当用意。
用正阳散。附子干姜之类。温之。或灸之。
脉病当分何一经。如渴便从所制例。
太阳病渴。脉浮无汗者。用五苓散滑石之类。
阳明渴。脉长有汗者。白虎汤凉膈之类。
少阳渴。脉弦而呕者。小茈胡加栝蒌根之类。
太阴渴。脉细不欲饮。纵饮思汤不思水之类。
少阴渴。脉沉自利者。猪苓汤三黄汤之类。
厥阴渴。脉微引饮者。可少少与之。
结胸审用陷胸三。虚痞泻心分五剂。
伤寒心下硬满。状若柔 。宜大陷胸丸。头痛项强反下之。心中懊 。邪动于膈。故阳
气内陷。心下结硬。手不可近。宜大陷胸汤。如心下按之痛。脉浮而滑。表证未罢。宜小陷胸汤

热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阴阳不和而痞。附子泻心汤。阴盛阳虚而痞。半夏泻心汤。甘
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选而随证用之。非泻心之热。泻心之痞也。
四时腹痛证不同。海藏例其玄所秘。
中脘痛。太阴也。理中。建中。黄 汤之类。
脐腹痛。少阴也。四逆。真武。附子汤之类。
少腹痛。厥阴也。当归四逆汤。
重则正阳。回阳之类。
杂病腹痛。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
丸增损当归丸。导气汤之类。
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之类。
\r图\ps16a6.bmp\r
如腹不满者加枣。若满者不加。犯病禁也。脾虚满。 黄 汤 芍药停湿
如中满勿食甘。二药用甘引至满所。脾实满。 平胃散 苍术 燥湿
如大便秘 实痞 浓朴 枳实
如大便利 虚痞 芍药 陈皮
痞满燥实四证全。急治可施大承气。
太阳阳明。大承气汤。如大满。则胸腹胀满。状若合瓦。大实则不大便也。
痞满燥实四证备则用之。
少阳阳明。小承气汤。痞实满者用之。
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汤。实而不满。腹中转失气。有燥屎。不大便而谵语燥实坚 证见
。可用仲景小承气汤。杂病同此。名三物浓朴汤。
大黄 芒硝 大实 燥屎
浮 手足阳明 大肠 胃
沉 手足太阴 肺 脾
痞 大满 枳实 浓朴
大柴胡汤。治表复有里。或脉浮。或头痛。或恶风。或恶寒。四证或有一二尚在者。过
经不解是也。或谵语妄言。或直手扬视。皆里之急者也。欲汗之。则里证已急。欲下之。则表证
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药加味。调和三阳。使不犯三阳禁忌。以芍药下安太阴。令邪气不内。
以大黄去地道不通。以枳实去心下痞闷。或湿热自利蒸。表里证已急。通宜用之。
三焦寒热药所宜。湿温中暑法犹异。
上焦热 栀子黄芩。 上焦寒。 陈皮浓朴藿香。 中焦热 黄连芍药。 中焦寒。
白术干姜丁香。 下焦热 黄柏大黄。 下焦寒。 肉桂附子沉香。
有一身尽热 有一身尽寒
地骨皮泻肾火。总治热在外。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
牡丹皮治胞中火。无汗之骨蒸。
知母泻肾火。有汗之骨蒸。
如平旦发热。热在行阳之分。肺气主之。故用白虎汤以泻气中之火。
如日晡潮热。热在行阴之分。肾气主之。故用地骨皮散以泻血中之火。
如泻各经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