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云衄乃解,又云自衄者愈,若复用升提之药,衄流不止可必矣。且衄家不可发汗,此禁甚
明矣。(柯韵伯)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主之句,读当在不渴之下。(吴灵稚)
小青龙主之,语意在服汤已上。岂有寒去欲解,反用燥热之剂,重亡津液,令渴不解乎?且云服汤已者
是何汤耶?(柯韵伯)
小青龙汤主之句,是缴上文。他书曾易《经》文,今仍古本。(周禹载)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主之句,读当在喜呕之下。(吴灵稚)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主之句,读当在当以汤下之之下。(吴灵稚)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或下利,
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末句真武汤主之,语意直接有水气来。后三项,是真武加减证,不是主证。(柯韵伯)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主之句,读当在其人面赤色之下。(吴灵稚)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主之句,读当在四逆之下。(吴灵稚)
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四逆散主之。
条中无主证,而皆是或然证,四逆下必有阙文。今以泄利下重四字,移至四逆下,则本方乃有纲目。
或咳、或利、或小便不利,同小青龙证;厥而心悸,同茯苓甘草证;或咳、或利、或腹中痛、或小便不利,
同真武证;种种是水气为患。不发汗利水者,泄利下重故也。泄利下重,又不用白头翁汤者,四逆故也。此少
阴气分之下剂,厥应下之者,即此方也。(柯韵伯)



<目录>卷四・伤寒析疑

<篇名>错简

属性: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
弦,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按∶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二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当删之。
少阴脉弦而浮,岂可谓如经乎?当改沉滑二字。(《医宗金鉴》)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
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按∶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二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当是错简。(《医宗金鉴》)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以饮水多,接太阳病句。小便利者,接下句。(吴灵稚)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无汗而喘,(旧本有无字)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无汗而喘,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二条无字,旧本讹在大热上。前辈因循不改,随文衍义,为后学之迷途。仲景每于汗下后,表不解者,用
桂枝更汗,而不用麻黄。此则内外皆热,而不恶寒,必其用麻黄汤后,寒解而热反甚,与发汗解、半日许复烦、
下后而微喘者不同。发汗而不得汗,或下之而仍不汗,喘不止,其阳气重者,若与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下咽即
毙矣。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加石膏之辛寒,佐麻黄而发汗,助杏仁以定喘。一加一减,温解之方,转为
凉散之剂矣。(柯韵伯)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按∶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三句,与上下文义不属。注家皆因有此三句,不得不支离蔓
衍,牵强解释。每见此病,总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而成,当用补气、补血、益筋、壮骨之药,经年始愈。三
句必是错简,当删之。(《医宗金鉴》)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愈,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此肝乘肺,读当在腹必满之下;自汗出小便利,当在刺期门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