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98-古今医统大全-第212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建中汤。
脉浮发热,无汗而渴,表里相半,小柴胡汤。
壮热头痛心中烦者、栀子黄芩汤。
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栀子豆豉汤。
发汗又复下之,恶寒发热者,小建中汤。
瘥后劳役复发热者,小柴胡汤。食复发热,栀子豉汤。
病后虚羸,微热不去者,竹叶石膏汤。
【双解】里证已急,或脉浮,或头痛,风寒表证仍在者,过经不解是也,大柴胡 汤。此解表攻里之法,故曰双解,非前两解之比也。
【出血】伤寒七八日不解,自胸至头上面目俱带紫黑壅肿,寸脉浮大而数,是欲 作衄而不能出也,用箬叶或茅刺于两鼻中弹刺之,出血一二升而安。今西北方人于两尺 泽刺出血如射即安,谓之打寒。此许学士遗意也,正《易》所谓血去惕出,有自来矣。但 北方之人不谙此理,凡一切杂病内伤,动辄刺血,亦谓之打寒。甫见气血俱虚而病者 又行此法,是犯虚虚之戒,而遂致于不可救者何限哉?
【越婢】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不可表散,宜解表邪而益胃 滋津,桂枝二越婢一汤。
【吐】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胸中痞硬,上逆,胸有寒也,宜吐之,瓜 蒂散。或心中结痛而烦,栀子豉汤。
【劫】有汗下后阴阳之气下陷,热不退,其人昏倦,不渴不食者,宜镇之,来复丹、
灵砂丹。
【针】身热恶寒取后溪。身热汗出,手足厥冷,取大都。身热头痛不食,取三焦俞。
汗不出取合谷、后溪、阳池。身热而喘,取三间,余热不尽,取曲池。烦满汗不出,取 风池、命门。汗出烦热,取五处、攒竹。上脱、烦心、好壮,则取巨阙、商丘。身热 头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热进退头,取神道、关元、悬颅。(以上出《针经》)。
【灸】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取气海、关元。少阴发热,取大溪。
发热反欲得衣,热在肌表,寒在骨髓,脉沉迟,手足或微厥,下利清谷,此阴证发 热表未解,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活人书》表热里寒先与阴旦汤已,次用小柴胡汤加 桂温表。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恶寒者,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亦不欲去衣被。其风寒客于荣卫,阴气上入于阳 中,则洒淅而恶寒也。经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谓如或 已发热,或未发热,必先恶寒而继之以发热,此发于阳也。若初病恶寒而倦,脉沉细而 紧,此发于阴也。在阳则发汗,在阴则温里。或下证悉具而微恶寒者,是由表未解,当 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少阴病恶寒而蜷,足厥冷,自利烦躁,脉不至者不治。
【发汗】太阳发热无汗恶寒,阳明虽有下证,但恶寒者,表未解也,俱麻黄汤。
【解肌】太阳发热有汗恶寒,阳明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尽也,俱桂枝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无阳也,不可汗,越婢汤。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
恶寒无汗,先桂枝汤,后攻痞,三黄泻心汤。
【和】少阳头痛,发热恶寒,小柴胡汤。发热微恶寒,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 一汤。下利后恶寒而倦手足温者,小建中汤。尺寸脉微而恶寒,阴阳表里俱虚,更不可 吐下,小建中汤。
【下】少阴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大柴胡汤。
【清】吐下后七八日不解,发热而渴,时时恶寒,表里俱热,白虎汤。发热汗出后,
恶寒而呕,但心下痞者,五苓散。
【温】少阴恶寒脉沉细,四逆汤、理中汤。汗后恶寒者,虚也,芍药附子甘草汤。汗 后恶寒,脉细数浮迟,呕不止,理中丸。恶寒脉微而复利,正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
恶寒反不欲近衣,热在骨髓,寒在肌表,从治法,先用白虎加人参汤,次用桂枝麻 黄各半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属性: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邪正相争而作也。盖阳不足,阴邪出于表而与之争,故阴 胜而为寒;阴不足,则阳邪入于里而与之争,故阳胜而为热。邪居表多则多寒,邪居里多 则多热,邪在半表半里则寒热相半,乍往乍来而间作也。小柴胡汤专主寒热,寒多者加桂 枝,热多者加大黄,是大法也。亦有热甚反寒者,夏月不宜用桂。亦有妇人热入血室而作 寒热者,亦属少阳经也。
【和解】半表丰里,寒热往来,小柴胡汤。热多,白虎加桂汤。寒多,柴胡姜桂汤。
先热后寒,阴不足也,小柴胡芍药汤。心烦喜呕,胁满不欲食,小柴胡汤。胸满,或泄而 嗽,小柴胡去枣加五味子汤。渴而不呕,头 汗出,小便不利,胸满,柴胡干姜汤。不呕,清便,寒热日二三发,桂枝麻黄各半 汤。厥阴恶寒发热自疟为欲愈,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证似疟,一日再发,脉洪大 者,桂挂二麻黄一汤。妇人中风续得寒热,发热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 必结,故使如疟,小柴胡汤。
【越婢】恶寒而热,脉微,不可更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
【双解】病至十余日,结热在里,复往来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