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缓,手足厥,麻黄桂枝各半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

属性:大小便清利,脉浮,桂枝麻黄各半汤。尺脉迟者,黄 建中汤。脉微弱无阳者,
桂桂二越婢一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

属性:潮热属阳明,阳明主于未申,一日一发,日晡而作者是也。太阳旺于巳午,少阳旺
于寅卯。若于此时发热者,为邪未入胃腑,可下之,非谓潮热也。脉浮而紧,潮热而
利,或小便难,大便溏者,热未入腑,犹带表邪,当先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
可攻之。经曰∶潮热,阳明内实也。又曰∶潮热者,外欲解也。又曰∶其热不潮,未可
与承气汤。以此知伤寒潮热,则是表解,里气将复,下之而愈。若热未潮,表未罢,必和
解之,随证而治。
【发汗】潮热非发于日晡时,腹满鼻干,心胁痛,身黄,麻黄连翘赤豆汤。
【和解】潮热恶寒,或溏,咳逆,小柴胡汤。
阳明中风,脉浮弦小便难而哕,腹满胁痛,无汗嗜卧,小柴茯苓汤。潮热脉浮兼
寒,小柴胡加桂枝汤。
【解肌】日晡潮热脉虚者,微汗之,桂枝汤。
【散热】潮热身寒为热未实,阳明中风也,栀子柏皮汤。
阳明脉浮,潮热或盗汗,黄芩汤。
【攻下】汗后潮热,不恶寒,腹满而喘,阳明胃经实证也,大小承气汤。
下后潮热,大便复硬,大柴胡汤。脉实者,大承气汤。
结胸潮热属太阳,脉不浮者,大陷胸汤。腹满不大便,潮热,小承气汤微利之。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加疟状,日晡热,脉实,可下,小承气汤、大柴胡汤。
恶证,伤寒五六日,吐汗下后不解,日晡潮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微喘直视,服
承气汤。脉弦者生,涩者死。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

属性:烦热者,不经汗吐下,邪热传里,则为烦热,与发热有异也。经云∶病邪在表,发热汗
出而解,如未作,膈实,但当和解,微热而已。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殊也。宜别其
虚实,而为剂之重轻。若先烦而悸者为实,先悸而烦者为虎,虚谓心中或呕或吐之貌。阳
明病心烦喜呕,壮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汤。发汗后解半日许,脉
浮数者,可更发汗,桂枝汤。汗后昼烦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
干姜附子汤。又云∶烦热为烦而热,有时而烦者是也,所以有阴有阳,有真阳内
郁,有阴中伏阳之证。
【发汗】邪在表而烦热者,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后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可更汗,桂枝汤。
【和解】心烦热而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
兼吐,心烦不眠者,酸枣仁汤。烦热而渴,竹叶石膏汤。
【和中】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热,是虚也,小建中汤。
【分利】汗后烦热而渴,五苓散之类。
【可水】汗后胃干,烦热不得眠,欲饮水,少少与之。
【吐】汗后烦热,心胸烦闷,人参散吐之。实烦而胸中窒者,栀子豉汤。脉浮,上部填
塞,心胸满者,瓜蒂散。
反复颠倒,心中懊 ,但药有轻重之不同耳。
【和表里生津液随证分治】热者,白虎汤。寒者,附子汤。
脉表未解也。热者渴者,热未实上焦燥也,五苓散。(生津和表里。)
阴虚而邪盛,热烦于内,心中烦,不得眠者,黄连阿胶汤。(扶阳散煎。)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

属性:背为阳,腹为阴。阳气不足阴气盛,故背恶寒。背为五脏之所系,阴气乘于阳也。
【发汗】无汗恶风表实,脉紧,寒伤荣,俱麻黄汤。脉浮者,升麻汤。
【和解】背恶寒兼潮热,柴胡加桂汤。汗出恶寒,附子泻心汤。
【解肌】自汗,背恶寒,恶风,桂枝汤。《保命集》背恶寒表未解,葛根汤。
【清】三阳合病,额有汗,口燥不仁,白虎汤。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
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
【下】背恶寒,有潮热腹满,小承气汤。
【温】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无热也,附子汤。
发汗后不解,反恶寒者,虚也,阳微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以补荣卫。)
在阴者四肢冷,大便滑,温中汤、四逆汤。脉沉紧而细,内自烦躁,不饮水,此为
阴盛格阳,身冷,四逆汤、霹雳散。尺脉迟,小建中汤。身寒拘急,泄下重腹满,少阴
也,温中益阴。
【灸】背恶寒,口中和,灸关元穴。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