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不 至者死。 
死者虽多,凡至危极处皆是死也。 
【目录】卷之十四\伤寒补遗【篇名】伤寒刺灸《保命集》
属性:伤寒三阳头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阳、足之三阳,皆会于头者,谓诸阳之会。 
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阳头痛,视其色脉,知在何经。 
如脉浮而紧,过在足太阳,宜刺腕骨(火)、京骨(水。) 
如脉浮而长,过在手阳明,宜刺合谷、冲阳(土)。 
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宜刺阳池、丘虚、风府、风池。 
伤寒邪在三阴,内不得通,以为腹痛,手足三阴皆会于腹。如脉弦而腹痛,过在足 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宜刺太冲(木)、太渊(金)、太陵。 
如脉沉而腹痛,过在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宜刺太溪、大陵。 
脉沉细而腹痛,过在足太阴脾经、手太阴心经,宜刺太白、神门、三阴交。 
伤寒下后结胸痞气者,足三阴之终,手三阴之始,胸中结痞,过在少阴肾经、手厥 阴包络,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胸中之气。 
如心中结痞,过在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心中之气。 
胃中痞结,过在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胃中之气。或上 中下三脘应痞结而泻之。 
灸法∶惟直中阴经真寒证,四肢厥冷腹痛,唇青指甲青,下利清,俱宜灸气海关元二 穴。(在脐下随灸其一穴,阳气回止。)其余三阳证候俱不宜灸。 
【目录】卷之十四\伤寒补遗【篇名】伤寒诸证所属属性:头痛项强∶太阳。 
头摇∶里痛。 
头汗∶瘀血在里。 
独头面摇∶ 病。 
额汗∶风温。 
面戴阳∶面赤色,下虚也。 
面怫郁∶表未解。 
面惨不光∶伤寒。 
面光不惨∶中风。 
面乍黑乍白乍赤∶狐惑。 
面斑,斑如锦纹∶阳毒。 
面垢∶中暑,又肝病。 
目痛∶阳明。 
目睛黑∶小肠热。 
目中生花∶阴易。 
目中不了了∶邪气胜,有内实。 
睛不和∶内未解。 
目直视不能瞬,将发衄,欲汗解。 
目脉赤∶将痊。 
耳聋∶少阳。 
鼻干∶阳明。 
鼻中燥∶必衄。 
鼻如烟煤∶阳毒热极。 
鼻鼾∶风温。 
口苦∶少阳。 
口禁∶ 病。 
口燥∶少阴。 
口难言∶荣不足。 
口破唇赤∶应下而反汗,热上行也。 
唇疮∶狐惑。 
舌黑∶热极。 
懊 ∶胃虚。 
闻食气∶胃虚。 
叉手摸心∶汗多虚故也,耳必聋。 
喜忘如狂∶蓄血。 
漱水不欲咽∶必作衄。 
筋跳肉 ∶汗下虚也。 
洒然毛耸恶寒∶温暑。 
身痛如被杖∶阴毒。 
一身尽痛∶风湿。 
身微肿∶风湿。 
身重多睡∶风湿。 
身黄∶小水不利,热郁。 
身上如虫行∶表虚。 
身痒∶阳虚汗未尽。 
背恶寒∶阴胜阳。 
腹胀∶气不和。 
饥不能食∶邪在胸中。 
多眠∶神倦风湿。 
不眠∶神虚。 
蜷卧∶内寒手足温可治,逆冷者不可治也。 
手足螈 ∶ 病搐搦也。 
坐而伏∶短气也。 
下利清谷∶内寒。 
肠垢∶热也。 
鸭溏∶寒也。 
咽中疮∶上实下虚。 
怔忡∶即心下悸,汗多或水逆而然。 
咽痛∶少阴。 
谵语∶邪气盛而神识昏。 
舌上芒刺∶热结甚也。 
声哑∶狐惑。 
郑声∶精气夺而神不全。 
咽干∶肾虚燥不可汗。 
咳逆∶水寒相搏。 
【目录】卷之十四\伤寒药方【篇名】伤寒药方评属性:《活人书》云∶服麻黄汤发烦目眩者必衄,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头痛发 热,无汗恶风,宜麻黄汤,是应解表而用麻黄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宜桂枝汤,是应解 散而用桂枝者。二者均为解散,正分轻重,不可不察也。仲景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 不得服麻黄。古人有汗者当解肌,无汗者当发汗,是太阳一经尚有差别,又况不分阴阳而 用药乎!当汗而下即死,当下而汗亦死,所以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谓当下而反 汗也。阳盛者内热而邪在里,故当下也。设投桂枝发汗,是阳盛即毙也。)承气入胃,阴 盛乃亡。(谓当汗而反下也。阴盛者恶寒而邪在表,故当汗也。误投承气攻下,是阴盛而 亡也。)可见麻黄桂枝承气者,死生之系,业医者可不慎哉! 
【目录】卷之十四\伤寒药方【篇名】伤寒药方评属性:伤寒三四日外,服诸汤不瘥,身热脉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 主之。此方夏至后可代桂枝汤用,若加麻黄,可代麻黄汤青龙汤用。有汗脉缓为桂枝证,无 汗脉紧为麻黄青龙证。 
【目录】卷之十四\伤寒药方【篇名】伤寒药方评属性:《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