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即愈。



<目录>卷之十七\湿证门

<篇名>病机

属性:陈无择云∶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气
热熏蒸,浊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湿从内作;外因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
所关,涉水为湿所郁。郁于表腠则发黄。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此湿
从外生,可见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故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
为病。



<目录>卷之十七\湿证门

<篇名>病机

属性:湿邪自外而感者,为表邪郁热,故发寒热,身如熏黄,皮肤着痹。清湿袭虚,而上为
头痛,鼻塞而烦;入骨节为重痛,足趺浮肿;脉浮缓。湿邪由内作者,为里结滞,故霍乱
吐利。重则发痉强直,轻则痞膈中满,怠惰嗜卧,沉重无力。流滥关节则烦痛,注于经络,
屈伸不得,气不能统则发肿,肉如泥,按之不起,其脉多沉。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声如从室中言。湿热不已,熏蒸于上,则头重,目黄而鼻
塞也。故东垣云∶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为湿邪之袭于上者也。
经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足 肿而膝重,无力以行。腿脚麻痹,腰腿为之不
利也。又曰∶腰重如带五千钱,皆湿邪之着于下者也。



<目录>卷之十七\湿证门

<篇名>脉候

属性:《脉经》曰∶沉而缓、沉而细、微缓者,皆中湿。脉浮为风湿。浮而缓,湿在表也;
沉而缓,湿在里也。脉
沉细迟微为寒湿,为湿痹,脉滑疾,身热,烦喘,胸满口燥,发黄者,为湿热;洪而缓
者,皆湿热自甚而痛也。



<目录>卷之十七\湿证门

<篇名>治法

属性: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湿病本不自生,因脾热内虚,怫郁不能宣行,故停滞
而生湿也。况脾气虚弱之人,易于感冒,岂但水不流而后为湿故?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
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故治湿之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曰∶治湿不
利小便,非其治也。经曰∶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苈、木
通治之。又云∶葶苈木香散下神芎丸,下水湿,消肿胀,理脾胃,无出乎此也。



<目录>卷之十七\湿证门

<篇名>治法

属性: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又云∶湿热不攘。此盖湿郁为热,故身体疼痛而烦,肢节
强直而肿。或脉浮者,名曰风湿,当微微发汗,使风湿俱从汗出。若大发汗,则风去而
湿尚存,两胫逆冷,胸腹满,头目痛,多汗,妄言、脉阳濡弱,阴急小,是名湿温,因伤湿
而复伤暑也。湿热相搏,而成此疾,不可发汗。汗则必不能言,及耳聋,不知痛痒,乃是重
湿证。虽有寒热,然湿热证多,湿寒证少,故不宜骤用姜、附大热之药。戴人论湿证,
而以湿热为原,风寒为兼,深得《内经》之旨也。丹溪亦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
居八九。



<目录>卷之十七\湿证门

<篇名>治法

属性:有脾胃素弱,内蓄痰饮,外冒风露,相搏上冲心胸,令人涎潮壅塞,口眼 斜,半身不
遂,昏不知人。与
中风相似,但脉沉涩或沉而细。不可作中风治,谓其脾土好干恶湿,而被湿热相干,则有是
疾。若作中风治之,脾元愈虚,痰湿愈甚,必致危笃。



<目录>卷之十七\湿证门

<篇名>治法

属性:湿从外入者,宜汗散;湿在上者,亦宜汗散;湿从中起者,宜疏利二便,分轻重用之。
在下者,宜淡渗,以利小便;腹胀脚肿甚者,舟车丸下之。
湿热内深发黄,茵陈汤下之。或佐以防己、黄 。
一身尽肿痛,或无汗,是湿流关节,邪气在表,宜五苓散加桂、苍术微汗之,不可大
汗。若自汗出多,热燥津液少,内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损津液也。宜防风白术甘草汤主之。
湿郁者,越曲丸主之。
肥人多湿,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散风行湿最妙。
苍术治湿为必用之药,上下部皆可用。
身如被杖,湿伤热血分也。
《局方》用燥剂,为散湿郁也。湿得燥则豁然而收。燥湿宜羌活胜湿汤、平胃散。
湿胜气实者∶宜神佑丸、舟车丸,虚者,桑白皮、茯苓、人参、葶苈、木香、白术之
类;去湿与热,须用黄芩、栀子为主。
下焦湿肿及痛,膀胱有火邪者,酒防己、黄柏、知母、栀子、草龙胆、苍术之类;湿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