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钱五分) 黄连(酒洗,六钱)
当归(二钱半) 生地黄(二钱)
上除朱砂四件共为细末,汤泡蒸饼丸,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廿丸,津
咽下。食后或温水凉水少许送下。
《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甘
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身补其血不足,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x调中益气汤\x其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一涩,其证四肢倦怠,肢节烦痛,难以
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利而数,或饮下便泻,或大便
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
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耳鸣耳聋,目中溜火,热拥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
人参(五分) 黄 (一钱) 苍术 甘草(各五分) 柴胡(此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
下溜乃补,从阴养阳也) 升麻 橘红(如腹中气不得转运,
更加一分) 木香(各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温服。宁心绝思,药必神效。盖病在四肢,血
脉空腹在旦也。
时显热躁,乃下元阴火蒸蒸发热,加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
大便虚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逼迫,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三分)。
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二分)、苍术(一钱)、泽泻(五分)、黄柏(三分)。
胃气不和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
有痰加生地黄(二分),以制半夏之毒。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阴脾经所作也。
兼躁热,加黄柏、生地黄(各二分)。
如无以上证,只服前药。
春夏腹痛加白芍药(三分)。
恶热而渴,或腹痛者,便加芍药(五分) 生黄芩(二分)。
如恶寒腹中痛,加桂心(三分),去黄芩,名桂枝芍药汤。
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药,盖其性大寒也。只加干姜(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姜制之。
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厥逆。《内经》曰∶
逆气上行,满脉去形。明七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
不得卧,加吴茱萸(五分)。
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病随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酒 、酒连、酒知母等分为细末,
热汤为丸,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汤送下。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膳压之,使不令胃中
停留,直至下焦,以泻冲
脉之邪也。
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
法也。
\x升阳顺气汤\x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即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
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人参(三分) 黄 (一钱) 半夏(六分) 甘草(炙二分) 草豆蔻(四分) 神曲(炒)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当归身 陈皮 黄柏(各四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去渣食前温服。
夫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
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参、 、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
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x升阳补气汤\x 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
饭后转增昏闷,频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五心烦热。
浓朴(姜炒,三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药 独活 防风 甘草(炙) 泽泻(各五分)
柴胡(一钱二分) 生地黄(七分半)
上咀,作一服,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去渣食前温服。腹胀及腹中窄
狭,加浓朴一倍。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x升阳益胃汤\x 治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直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
口燥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
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升故也,当以升阳益胃主之。
羌活 独活 防风(各三分。以秋旺故以辛温之药泻之) 柴胡 白术 茯苓(渴者不用)
泽泻(各四分) 黄 (钱半) 人参 半夏(制) 甘草(炙。各六分) 黄连(二分) 陈皮
白芍药(各五分)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盖为脾胃虚则肺最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
力也。
上咀,作一服,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煎一钟,去渣温服。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去茯苓、泽泻。
如方喜食,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