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病机

属性:巢氏《病源》云∶荣卫俱虚,气血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
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反胃也。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来寒热,
甚者食已即吐。其脉紧而弦,紧则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则吐,名为反胃。
《金匮》云∶病患脉数,数则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
肺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
为反胃,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玉机微义》云∶反胃之证,其始也,或由饮食不节,痰饮停滞,或因七情过用,
脾胃内虚而作。古方不察病因,悉指为寒,用香燥大热之药治之。夫此药止能散寒邪行滞气,
其于饮食痰积勿能祛逐。七情之火反有所炽,脾胃之阴反有所耗。是以药助病邪,日以深痼。
脾气渐虚,不能运化,故食久而复出,有实时吐出,皆为正气不完。辛香之药,尽是治标,当
扶助正气,健脾和胃,是为治本,而疾可瘳。



<目录>卷之二十八\翻胃门

<篇名>病机

属性:凡浩饮过食生果冷水,或饮食失度,脾胃有湿热之伤,渐渐运化失职,此为翻胃之所
自来也。其始则皆湿热郁滞,或吐或利,以致血液干枯,则大便秘涩。甚则闭结不通,必反
上行。脾困既久,变而虚寒者有矣。不察新久,概言胃寒,峻用乌、附辛热之剂,乌乎宜乎!



<目录>卷之二十八\翻胃门

<篇名>脉候

属性:《难经》云∶脉革则吐逆。
《金匮》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故朝食暮吐,暮食朝
吐,宿食不化,名曰反胃。脉紧而涩,其治难。
《千金》云∶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食。设言未止者,
此为反胃,故尺为微涩。
《脉经》云∶紧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反胃。



<目录>卷之二十八\翻胃门

<篇名>治法

属性:翻胃病,多是损伤胃气,不能纳谷,故食入即吐。有思虑顿食,并浩饮伤脾,不司运化,
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原物之完出,故有脾胃二经分治。此又不可不察也。夫脾胃之气
不充,则阴阳失其升降,所以浊气在上则生 胀,而邪气逆上则呕而吐,是为反胃。故调气
养胃,则阴升阳降;传化合时,则无反胃之患。致于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此又以健脾消导兼治之也。反胃之病,治法不外于斯矣。



<目录>卷之二十八\翻胃门

<篇名>治法

属性:夫翻胃病,其始皆成于湿热,既久,或吐下相延,寝成虚寒者,理固所有也。食毕即吐,
脉洪大或数,此为热也,宜清胃。《金匮》甘草汤、荆黄汤之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
迟而沉或涩而微,此为中寒,宜养胃汤、安脾散之类。或胃中饮食不消导,惟宜辛热,遂不
察其热候,概以热助热,而卒莫之能救,岂非药之误耶!



<目录>卷之二十八\翻胃门

<篇名>药方

属性:(《金匮》)\x大半夏汤\x 治反胃呕吐,不受饮食,食入即吐。
半夏(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斤) 白术(四两)
姜汁半盏,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升半温服。
\x大黄甘草汤\x 治食已即吐者。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病机》)\x荆黄汤\x 治暴吐者,上焦热气所逆也,脉浮而洪。
荆芥穗(一两) 人参(半两) 甘草(二钱半) 大黄(三钱)
上作二服,水煎,调槟榔末二钱空心服。
\x青镇丸\x 治上焦吐,头痛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 黄芩(七钱半) 甘草(两半) 人参(五分) 青黛(二钱半)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食后下。
\x金花丸\x 治吐食而脉弦者,由肝乘于脾而吐,宜治风安脾。
半夏(制,二两) 槟榔(二钱) 雄黄(二钱半)
上为细末如上法丸,姜汤下,从少至多,渐次服之。
\x和中桔梗汤\x 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即吐,脉浮而洪。
桔梗(两半) 半夏曲(二两) 陈皮(去白,一两) 白术(两半) 枳实(炒) 白茯苓
浓朴(姜炒。各一两)
上咀,每服一两,煎取清汤,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腹三服之后,气渐下,吐渐止。
然后去木香末,每料中加芍药二两、黄 一两半服之,病愈即已。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