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药汗药太多,重亡
津液,故寸口脉数。其人咳嗽,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若口中辟辟燥咳,胸中隐隐痛,
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腥臭者,皆为肺痿肺痈。(详见本门。)



<目录>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篇名>脉候

属性:脉浮为风嗽,脉紧为寒嗽,脉数为热嗽,脉细为湿嗽。(以上为外邪之所感。)脉浮紧则
虚寒,沉数则实热,弦涩为少血,洪滑为多痰。(以上为内气之所郁。)《脉经》曰∶关上脉微为咳。
肺脉微急为咳而唾血。咳而脉弦涩为少血。细涩而数为房劳。双弦者为寒。偏弦者为饮。脉沉为留饮咳,弦实者宜埕。
右寸短涩,伤肺嗽。右关短涩伤脾嗽。左关短涩伤肝嗽。脉出鱼际为逆气喘嗽。咳脉
浮直者生,浮濡者生。脉数有热,气逆而喘,不得卧者,难治。咳而脱形,发热脉紧浮者,
不治。咳而脉紧者,死。咳而呕吐,腹胀且泄,脉弦急者,不治。



<目录>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篇名>治法

属性:河间曰∶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
嗽自愈;枳壳、
陈皮利其气,而痰饮自除。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气汤微下之;痰盛而不能食者,浓朴汤疏导之;无
痰而咳嗽者,当以辛甘润其肺,如蜜煎生姜汤、蜜煎橘皮汤之类是也。《本草》云∶陈皮味辛,
理上气,行滞塞,青皮味苦,理下气,二味俱用散三焦痰气不可少也。



<目录>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篇名>治法

属性:夏月嗽而热者,谓之热嗽,以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之属是也。冬月嗽而恶寒,谓之寒嗽,
以小青龙汤加杏仁、冬花、细辛、干姜之属是也。
凡嗽,春是春升之气。(《杂着》云∶宜润肺抑肝,二陈汤加杏仁、知母、五味子、川芎、
白芍药、麦门冬、炒黄芩。)
夏嗽火炎于上。(用二陈去半夏加五味、桔梗、桑白皮、地骨皮、麦门冬、黄芩、石膏、
贝母之类。)
秋嗽湿热伤肺。(用清热泻湿,二陈汤去半夏加杏仁、天门冬、防风、桔梗、苍、白术、
桑白皮、栀子仁、黄芩之类。)
冬嗽风寒外束。(用解散,二陈汤加麻黄、桂枝、桔梗、杏仁。发热头痛,加川芎、 本、前胡、柴胡之类。)



<目录>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篇名>治法

属性:凡咳嗽之人,体气虚弱者,用泻气药多不效,间有效者必复作,若此者,并宜补益而嗽自
愈。体气浓者,或系外感,俱宜发散邪气,破滞气而嗽自宁。新咳嗽者,亦是从实者之治也。
久咳嗽者,从补法之治也。或用涩药击其惰归,九仙散之属是也。



<目录>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篇名>治法

属性:早晨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此时火气流入肺中。
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知母、石膏降之。
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先降其火。
黄昏嗽多者,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以五味子、五倍子降敛之。
夜嗽并阴分嗽者,多属阴虚。肾水不足者,六味地黄丸之类。



<目录>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篇名>治法

属性:凡治咳嗽,当先各因其病根,伐去邪气,而后以乌梅、诃子、五味子、罂粟壳、款冬花之
类,其性燥涩,有收敛劫夺之功,亦在所必用,可一服而愈,慎毋越其先后之权衡也。



<目录>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篇名>治法

属性:丹溪曰∶咳嗽有风、有寒、有痰、有火、有虚、有劳、有郁、有肺胀。
风寒者,主发散行痰,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之类。
风寒郁热于肺,夜嗽者,三拗汤。脉大而浮有热,加黄芩、生姜。
咳嗽过冬寒则发者,此寒包热也,解表,热自除,枳壳、桔梗、麻黄、防风、陈皮、紫苏、
木通、黄芩,严寒去黄芩加杏仁。
感冷则嗽,膈上有痰,二陈汤加南星、枳壳、黄芩、桔梗、苍术、麻黄、木通、生姜。
声哑为寒,宜细辛、半夏、生姜,卒以散之。
嗽属火者,(有声痰少,面赤是也。)主降火,清金化痰,海石、栝蒌、青黛、桔梗、
半夏、香附、诃子、青皮之类,蜜丸噙化。
凡嗽引胁痛,宜疏肝气,用青皮、枳壳、香附,实者白芥子。
阴虚火动而嗽,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合二陈顺而下之。
阴虚咳嗽或吐血者,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五味、人参、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
好色之人元气虚弱,咳嗽不已,琼玉膏最捷。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