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上)
【篇名】湿证候第二十五属性:巢氏曰∶湿者水气也。《活人书》云∶风雨袭虚,山泽蒸气,岂止大人中湿,小儿亦有 受湿者。缘小儿入夏以来,脾胃虚弱,腠理开疏,或因连日阴雨,或地上蒸湿,小儿坐卧于 上,便受热气。脉见沉缓,身体烦痛,发热恶寒,或多汗恶风,精神昏闷,或小便不利,大 便溏泻。若久不愈,则手足垂 ,入脏则喑哑不言。治法大要疏利小水,其湿自除,不可 发汗及峻攻之。
参苓散
治小儿受湿身痛面浮,发热恶风,多汗作呕,小便不利。
人参 白术 猪苓 泽泻 干姜(炮。各二钱) 赤茯苓 木通(各二钱)
上咀,入灯心十茎,车前子一撮,水煎,食前服。
除湿汤
治小儿寒湿所伤,手足软弱,吐泻,不能抬举疼痛。
人参 白术 苍术 茯苓 半夏 浓朴(姜炒) 陈皮 藿香 大腹皮(洗)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水煎,不拘时服。
【目录】卷之八十八\幼幼汇集(上)
【篇名】诸热候第二十六属性:小儿气禀纯阳,脏腑易得生热,阴阳气迁,熏蒸于外,致令身热也。肝热则两眼赤肿,
流泪羞明,或生翳瘴。心热则口内生疮,小便赤,淋沥不通。肺热则鼻衄不止,大便秘结。
脾热则生重舌木舌,流涎流沫。胃热则口作臭。肾热则耳聋,或出脓血。至于五脏蕴蓄风热毒风,
令儿面赤如绯,五心烦热,四肢温壮,痰涎壅盛,目涩多渴,上冲咽喉,则与气血相搏,结 聚壅盛而成喉闭也。大抵小儿多因热生风,风生惊。欲儿无病,先清其热,此所谓拔本塞源 者也。
杨氏曰∶小儿病,惟热居多。夫热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实热、虚热、表热、里热、
食热、疳热、壮热、烦热、气热、血热、积热、郁热、风热、客热、癖热、疮疹热,诸热大 同而小异。热之始发,必有所因也。潮热者,发歇有时。惊热者,颠叫恍惚。夜热者,夕发旦止。
余热者,寒邪未尽。实热者,壮盛壅滞。虚热者,气血俱虚,脾胃虚热。表热者,轻手按 之便觉,或因腠理感伤。里热者,大便秘结,小便赤黄。食热者,浓味之变,乳母所遗。
疳热者,腹大面黄,身热形瘦。壮热者,一向不止。烦热者,心燥不安。积热者,颊赤口疮。
风热者,汗出风热。客热者,去来不定。癖热者,腹中有块。郁热者,怫热闷乱。痰热者,
涎嗽引饮。疮疹热者,耳、鼻尖冷。诸证得之,各有所归,其间或有三两证交互者,宜随其 轻重而处治之。
【目录】卷之八十八\幼幼汇集(上)
【篇名】诸热候第二十六属性:《脉经》曰∶小儿脉沉而数者,骨间热。浮大而数为风热。小儿八至九至为发热。《难经》曰∶ 热病之脉,
阴阳俱浮,或浮而数。
【目录】卷之八十八\幼幼汇集(上)
【篇名】诸热候第二十六属性:心热者,切牙上窜,面赤摇头,泻心汤主之。肝热者,手寻衣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
脾热者,热在肌肉,遇热尤甚,怠惰嗜卧,身热饮水,四肢不收,泻黄散主之。肺热者,手 掐眉,日西尤甚,喘嗽寒热,壮热饮水,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散主之。肾热两足不喜衣履,
然此者,脐之下皆肾之所主,缘心气下行于肾部,东垣滋肾地黄丸主之。潮热者,因伤寒时 疫触变邪气,阴气不足,阳气有余,阳邪暴伤,则血气凝滞,不即流通,壅逆无归,传于足 阳明之经,遂生潮热,早晚两度,或日一次,如潮水之应期也。《伤寒论》云∶潮热者实热 也,当利大便,实者大柴胡汤下之,虚者百解散汗之。惊热者,颠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 不宁,脉数烦躁,颜叫恍惚,以钱氏凉惊丸、安神丸主之。夜热者,夜间发热,是阴中有阳 邪也。以《元戎》四物汤、二连汤主之。实热者,手心热,肚背先热,嗳气吐乳,大便酸臭 ,宜下积丸主之。疳热者,形瘦多渴,吃食不长肌肉,骨蒸盗汗,泄泻无常,肚大脚弱是也 。宜龙胆丸、胡黄连丸、芦荟丸之类。壮热者,一向不止,由血气壅实,五脏生热,蒸熨于 内,则眠卧不安,精神恍惚,熏发于外,表里俱热,烦躁喘粗,甚则发惊,火府丹主之。烦 热者,心躁不安,五心烦热,四肢温壮,小便赤涩,一粒金丹主之。积热者,颊赤口疮,下 盛则腰腿壅肿,表里实,则身热便涩,虚则汗下后仍热也。或内因酒面煎爆,热药峻补,外 因大暖,炉火侵逼,皆能生热,此内外蕴积之热,非食积热也,宜以三黄丸、四顺饮主之。
风热者,汗出身热,呵欠面赤,因其解脱,风邪所伤,客于皮毛,则恶风发热,目涩多睡。
阳气有余,身热无汗。阴气有余,身寒有汗。阴阳有余,无汗而寒。经曰∶汗出身热者,风 热也,消风散、绿霞丸主之。虚热者,阴阳寒及诸热汗下之后,耗去太过,气血未调,饮食 劳伤,致令虚热,其候困倦少力,面色青白,泄泻多尿,虚汗自出,恍惚神慢,嘘气软弱。
又有久嗽久泻久痢久疟 久血,以致诸疾之后成者皆虚热也。凡病久则血气虚,气虚则发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