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薄荷(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一方用消风散一两,蝉蜕一两)
\x胡麻散\x 治脾肺风毒攻冲,遍身皮肤搔痒,或生疮疥瘾疹,浸淫糜烂,久而不瘥,面如虫行。
胡麻 苦参 何首乌 荆芥(各二两) 威灵仙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薄荷汤调下。
\x苦参丸\x 治心肺积热,脏腑蕴毒,攻于皮肤,发为疥癫,及成厉风,手足烂坏,眉毛脱落,并能调治。
苦参(四两) 荆芥穗(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清茶送下。



<目录>卷之三

<篇名>伤寒

属性:\x脉\x
伤寒以浮、大、动、数、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其弦、紧,浮、滑、沉、涩六者,为残
贼脉,能为诸经作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土缓,为四季之正脉;浮、沉、迟数
为客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呼出心、肺为阳,吸入肝,肾为阴。一呼一吸为一息。寸口为阳,尺泽为阴,
中为关界。阳主气,阴主血。血为荣,气为卫。寒伤荣,风伤卫。所谓伤寒之病,从浅
入深,先以皮肤肌肉,次入肠胃筋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俱在浮、中、沉三脉有力无力中分。有
力者为实、为阳、为热;无力者为虚、为阴,为寒。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而求
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杂病以弦为阳,伤寒以弦为阴,杂病以缓为弱,伤寒以缓为
和。伤寒以大为病进,以缓为邪退。缓为胃脉,有胃气曰生,无胃气曰死。伤寒病
中,脉贵有神。脉中有力,即为有神。神者,气血之先也。两手无脉曰双伏,一手无脉曰单伏。寸口阳脉中,
或见沉细者,但无力者,为阳中伏阴。尺部阴脉中,或见沉数者,为阴中伏阳。寸口数
大有力为重阳,尺部沉细无力为重阴。寸口细微如丝为脱阳,尺部
微而无力为脱阴。寸脉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实,宜汗;浮而无力,主风邪、表虚,宜实;尺脉沉而有力,主
阳邪在里为实,宜下;无力,主阴邪在里为虚,宜温,寸脉弱而无力,切忌汗下。初按
来疾去徐,名曰内虚外实;去疾来徐,名曰内实外虚。尺寸俱同名曰缓。缓者,和而生也。汗下后脉静者
生,躁乱身热者死。乃邪气胜也。如寒邪直中阴经,温之而脉来断续为歇止,正气脱而不复生
也。纯弦之脉名曰负,负者死。按之如解索者,名曰阴阳离,离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今
将浮、中、沉三脉下,注证治之法,使因脉以知证,缘证以明治;以此达彼,由粗入精,
亦可以为后学之窥鉴矣。
浮脉∶初排指于皮肤之上,轻手按之便得,曰浮。此为寒邪初入足太阳经,病在表之标,可发而去之。
虽然,其治法则有二焉,寒伤荣则无汗恶寒,风伤卫则自汗恶风。一通一塞;不可同也。
浮紧有力则无汗,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此为伤寒之表,宜发汗。冬时用麻黄汤,余三时
用羌活冲和汤。有渴加石膏、知母。
浮缓无力则有汗,恶风,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此为伤风在表,宜和卫。冬时用桂枝汤,余三时
用加减冲和汤。腹痛,小建中汤。痛甚,桂枝加大黄汤。
中脉∶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间,略重按之乃得。谓之半表半里。然亦有二焉,盖阳明、少阳二经,不
从标本从乎中也。长而有力,即微洪脉也,此为阳明在经,其证微有头痛,眼眶痛;鼻干不
得眠,发热无汗,用葛根解肌汤。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参汤。无渴不可服。此
药为大忌。
弦而数,此为少阳经脉,其证胸胁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苦,用小柴胡汤。或两经合病,则脉弦而长,
此汤加葛根、芍药。缘胆无出入,有三禁,止宜和解表里耳。
沉脉∶重手按之,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间乃得,此为沉脉。然亦有二,阴阳寒热,俱在沉脉中分。若沉
而有力,为阳、为热;沉
而无力,为阴,为寒;沉数有力,则为阳明之本,表证罢而热入于里。恶寒头痛悉除,及觉怕热,欲揭衣被,
扬手掷足,谵语狂妄,躁渴,或潮热自汗,五、六日不大便,轻则大柴胡汤下之,重则六一顺气汤选用。
沉迟无力为寒。初病起,外证无头痛;无身热,便就怕寒,四肢厥冷,或腹痛吐泻。或口吐白沫,或流
冷涎,或战栗面如刀刮,引衣蜷卧,不渴,或手足指甲青,此为阴经自中其寒,非从阳经传
来,急温之,轻则理中汤,重则姜附汤、四逆汤之类。故经云∶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也。
\x证\x
夫伤寒者,冬时天气严寒,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体虚之人,触犯之者,中而即病,名曰正伤寒。不即
病者,乃寒邪藏于肌肤之间,伏于荣卫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