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与厥阴
为表里(手少阳三焦,厥阴心包;足少阳胆、厥阴肝),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手阳明大肠,太阴肺,足阳明胃,太阴脾),
凡此六经,脉皆互络,手足同然,无烦详赘(如肺脉络大肠,大肠脉络肺之类,十二经皆仿此)。更有肺之一脏,心直上
而肾直入,胃之一腑,肝脉挟而肺小循(肝脉挟胃,肺脉还循胃口,小肠之脉抵胃),心有肾支之络,肝有肾经之贯,脾
支又注于心中,肺脉自起于中焦,心下有膈,惟膀胱为无涉,十有一经,皆上下而贯之(心下隔膜,遮隔浊气,不使上
薰心肺,惟膀胱之脉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故不贯膈)。此属脏腑之间,并须熟谙者。
\x手经诸脉\x 论乎肩肘之间,乃号为 (音柔,俗名大臂)。 之内廉有三,肺循前而心循后,包络恰循乎其问。 之

廉有三,小循后而大循前,三焦乃循乎其外。 下为肘,三焦上贯内廉、尺泽,包络入之(包络之支者,入肘内陷中尺
泽穴),肺则下于内前,心又下于内后(肺脉下肘中,心脉下肘内,惟肺脉行前,心脉行后,心包行其中间为别),小肠
出于内侧(两筋之间),大肠入于外廉。肘下为臂,包仍在中(即上文支者),大循上而小循下,心脉仍循内后廉。上渭

廉之内,仍循肺脉,臂外两骨之间,还出三焦。肺入寸口,而循鱼际(关前动脉为寸口,大指后肉隆起处为鱼,鱼际其
间穴名),心抵锐骨而入后廉。(心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包络直入于掌中(从曲泽行掌后两筋之间横纹陷中,
入掌中),三焦仍循乎表腕。大肠出于合谷,而上入两筋之中,(合谷俗名虎口,大肠经穴)小肠循于外侧,而出腕下之
踝(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踝音华上声,腕外兑骨)。肺脉出于大指,包络出于中指,次指为肺支肠脉之交(肺脉之支者,
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之脉起于次指之端)。四指为包孙焦脉之接,三焦又上出小次之间,小指为心脉小肠之接。
所谓手经,大略如斯。
\x足经诸脉\x 至如尻上为腰,膀胱脉抵(背脊下横骨为腰),腰下为臀,膀支贯之。两旁捷骨之下名髀枢,而胆
横膀过(一名髀厌,胆脉横入髀厌中,膀胱之支者过髀枢),前面气街之下号髀关,而胃经直下。股之内廉前廉脾而后廉
肾,又肝脉内循于股阴。股外为髀,后膀支而前胃脉(髀前膝上六寸起肉为伏兔,胃脉抵之),又胆脉下循于髀阳(循髀
外行太阳阳明之间)。是以挟膝筋中为膑(即膝盖骨),仍属胃经之直下。而膝内脾经(内前廉),膝外胆脉,(外廉),膝
后曲处为 ,还是膀支之直入,而肾出肝上,俱在内廉(肾脉出 内廉,肝脉上 内廉)。脾肾上于 内( 、足肚也。
二脉上 内廉),膀支贯于 外(从 中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胆下于外辅骨前,而直抵绝骨之端(髀骨为辅骨,外
踝上为绝骨)。肝斜于胫 内侧,而胃循胫外之廉。内踝有脾前肾后之分,外踝有胆前膀后之别(跟上两旁内外曰踝)。
大趾节后为核骨,脾经脉过,足外侧骨为京骨,膀脉支循。肾入跟中,胃胆循跗。跗上廉乃肝经循处,足心中有肾脉斜
趋(涌泉穴)。大趾甲后属胆支,肝脉之交,大趾内侧为胃支,脾脉之接。中趾内外分胃直胃支之入,四趾之间,又胆经
直入而终。膀支至于小趾之外,肾脉起于小趾之下。足经之脉,又如此也。



<目录>卷八

<篇名>木郁达之论

属性:《内经》云∶“木郁达之”,古来注释者,以“达”为宣吐;又云∶用柴胡、川芎条而达之。愚谓此不过随文训释,
而于“达之”之意,犹有未尽然也。夫木郁者,即肝郁也。《素问》云∶“治病必求其本。”而郁症之起;必有所因,当求
所因而治之,则郁自解,郁者既解,而达自在其中矣。矧木郁之症,患于妇人者居多,妇人情性偏执,而肝病变幻多端,
总宜从其性,适其宜,而致中和,即为达道。彼若吐、若升,止可以言实,未可以言虚也。今人柔脆者恒多,岂可概施
升吐哉?其余火、土、金、水四郁,古人之注释,虽于《经》义未必有悖,然亦止可以言实,止可以言外因,未可以言
虚,未可以言内因也。盖因郁致疾,不特外感六淫,而于情志为更多。调治之法,亦当求其所因而治之,则郁自解,郁
者既解,则发、夺、泄、折俱在其中矣。因者病之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君于务本,本立而道生,”可师也。



<目录>卷八

<篇名>颐毒颐字辩

属性:按时病之后,多有发颐毒之症,然古人又有云遗毒者,愚谓当以此“遗”字为正。盖遗者,遗留也,谓余邪未尽,
遗于经络,以致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也。颐者,但以部位相近而言也。然今之患者,发于耳下为多,两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