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别无满痞。为腹中和。无病。知其湿气微浅。内药
鼻中。以宣泄头中寒湿。
王宇泰云。瓜蒂散。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
所致也。
一身尽疼者。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之者。则先客湿而
后感风。若久伤取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见金匮
要略中。
黄氏云。太阳湿家病。与太阳伤寒相似。其不同者。湿脉沉而细也。湿脉与痉脉亦
有相似者。而证则不同。湿则身疼。痉则身不疼也。
赵氏云。头疼。发热。背强。身痛。与伤寒相似。其不同者。脉而沉细。头汗。面
黄。能饮食也。夫太阳伤寒。脉必浮盛。今脉沉细。面黄。头汗。其为湿也明矣。湿家
能饮食
者。为病在经。而不干于里也。大便反快而小便滞者。亦经络涩滞。不能施化所致也。
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中 也。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见金匮要略中方。
太阳中 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身热。脉微弱者。 也。身体疼重者。水也。夏时暑
热。以水灌洗而得之。一物瓜蒂散主之。见金匮要略中。
王宇泰云。瓜蒂一物散。或云五苓散。
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
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
数下之则淋甚。
病有在表有在里者。有表里俱病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
中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
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阳。而 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重
有热也。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口开。谓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
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
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
徐氏云。此条无治法。东垣以清暑益气汤主之。所谓发千古之秘也。
王宇泰云。中 、中暑、中热。名虽不同实一病也。若冬伤于寒。至夏而变为热病
者。此则过时而发。自内达表之病。俗谓晚发是也。又非暴中暑热新病之可比。或曰新
中暑病脉虚。晚发热病脉盛。
张氏云。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风寒湿者。地之气。系浊邪。所以俱中足经。惟暑
乃天之气。系清邪。所以中手少阴心经也。其证多与伤寒相似。但证与脉不同耳。伤寒
虽恶寒发热。初病未至于烦渴。中 不然。初病即渴。且伤寒之脉浮盛。中暑之脉虚弱。
或弦细芤迟者有之。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之谓也。
汪氏云。以证言之。伤寒恶寒。伤热恶热。以脉言之。伤寒脉盛。伤暑脉虚。且暑脉
虚细。与湿痉之脉有相似者。而证则不同。暑则自汗而渴。湿则不渴。痉则身不疼也。



<目录>卷二

<篇名>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属性: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
太阳表病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荣病发热无汗。不恶
风而恶寒。卫病则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风。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
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脉紧。伤风脉缓者。寒性劲急。而风性懈缓故也。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热也。中风即发热
者。风为阳也。及伤寒。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以寒为阴邪。不能即热。郁而方变热
也。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虚者恶风。荣虚者恶寒。荣伤寒者。必恶寒也。气病者则
麻。血病者则痛。风令气缓。寒令气逆。体痛呕逆者。荣中寒也。经曰。脉盛身寒。得
之伤寒。脉阴阳俱紧者。知其伤寒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
邪。则喜吐。寒邪传里者则变热。如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热。传于
阳明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