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禄云。伤寒传经。阳三日。阴三日。结者。阴阳偏剧。阳剧于参天。故十七日。阴剧于两地。故十四日。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阴偏不足。则阳得而从之。阳偏不足。则阴得而乘之。阳不足。则阴气上入阳中。为恶寒者。阴胜则寒矣。阴不足。则阳气下陷入阴中。为发热者。阳胜则热矣。

  张兼善云。此章论所以然之理。非病已发于外而言也。凡病伤寒者。皆因荣卫不足。是以尺寸之脉皆微弱。外邪因得相袭。使阴阳相乘。故洒淅恶寒而复发热也。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阳为气。阴为血。阳脉浮者。卫气强也。阴脉弱者。荣血弱也。难经曰。气主 之。

  血主濡之。血虚则不能濡润经络。故筋急也。

  张卿子云。论中卫强荣弱。强字往往失解。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此其常也。脉沉者。知荣血内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针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脉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开阖不司。为卫气外衰也。浮主候卫。沉主候荣。以浮沉别荣卫之衰微。理固然矣。然而衰甚于微。所以于荣言微。而卫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为阳气外脱。所以卫病甚于荣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卫、阳也。荣、阴也。烧针益阳而损阴。荣气微者。谓阴虚也。内经曰。阴虚而内热。方其内热。又加烧针以补阳。不惟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热。而内躁烦也。

  唐不岩云。流、或作留。非。方其始也。虽微而不得不流者。烧针以迫之也。及其既也。已衰而不得复行者。烧针以竭之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蔼蔼如车盖者。大而厌厌聂聂也。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王宇泰云。按车盖言浮大。即前浮数之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累累如循长竿者。连连而强直也。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王宇泰云。按长竿者。紧弦也。即前沉迟之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轻浮而阳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萦萦、滞也。若萦萦惹惹之不利也。如蜘蛛丝者。至细也。微为阳微。细为阳衰。脉要曰。微为气微是未至于衰。内经曰。细则气少。以至细为阳衰宜矣。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绵绵者。连绵而软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正理论曰。天枢开发。精移气变。阴阳交会。胃和脉生。脉复生也。阳气前至。阴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后为阴气。脉来前大后细。为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是知亡血。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

  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脉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迟。小快于迟曰缓。一息六至曰数。时有一止者。

  阴阳之气。不得相续也。阳行也速。阴行也缓。缓以候阴。若阴气胜而阳不能相续。

  则脉来缓而时一止。数以候阳。若阳气胜而阴不能相续。则脉来数而时一止。伤寒有结代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死脉。此结促之脉。止是阴阳偏胜而时有一止。即非脱绝而止。云此皆病脉。

  王宇泰云。结、促、代、皆动而中止。但自还为结促。不能自还为代。无常数为结促。

  有常数为代。结促为病脉。代为死脉。不可不辨。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动为阴阳相搏。方其阴阳相搏。而虚者则动。阳动为阳虚故汗出。阴动为阴虚。故发热也如不汗出发热。而反形冷恶寒者。三焦伤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行气于阳。

  三焦既伤。则阳气不通而微。致身冷而恶寒也。金匮要略曰。阳气不通即身冷。经曰阳微则恶寒。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脉经云。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关为阴阳之中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

  如豆大。厥厥动摇者。是阴阳之气相搏也。故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