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是邪气留结。名曰结阴。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其呼吸。阴阳相引。复动者。是真气衰极。名曰代阴。为难治之脉。经曰。脉结者生。代者死。此之谓也。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阳明。胃也。邪自太阳经传之入腑者。谓之太阳阳明。经曰。太阳病。若吐。若下。

  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即是太阳阳明、脾约病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邪自阳明经传入腑者。谓之正阳阳明。经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即是正阳阳明胃家实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邪自少阳经。传之入腑者。谓之少阳阳明。经曰。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即是少阳阳明病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邪传入胃。热毒留结。则胃家为实。华佗曰。热毒入胃。要须下去之。不可留于胃中。是知邪在阳明。为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本太阳病。不解。因汗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太阳之邪入腑。转属阳明。古人登厕必更衣。不更衣者。通为不大便。不更衣。则胃中物不得泄。故为内实。胃无津液。加之蓄热。大便则难。为阳明里实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为邪入腑也。邪在表。则身热汗出而恶寒。邪既入腑。则表证已罢。故不恶寒。但身热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邪客在阳明。当发热而不恶寒。今得之一日。犹不发热而恶寒者。即邪未全入腑。尚带表邪。若表邪全入。则更无恶寒。必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四旁有病。皆能传入于胃。入胃。则更不复传。如太阳传之入胃。则更不传阳明。阳明病传之入胃。则更不传少阳。少阳病传之入胃。则更不传三阴。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传经者。则一日太阳。二日阳明。此太阳传经。故曰转属阳明。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太阳受病也。若反汗出 然者。太阳之邪。转属阳明也。经曰。阳明病。法多汗。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三日。邪传阳明之时。经日。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阳明气血俱多。又邪并于经。是以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浮为阳邪。缓为脾脉。伤寒脉浮缓。太阴客热。邪在三阳。则手足热。邪在三阴。则手足寒。今手足自温。是知系在太阴也。太阴。土也。为邪蒸之。则色见于外。当发身黄。小便自利者。热不内蓄。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即太阴之邪入腑。转属阳明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

  伤寒则无汗。阳明法多汗。此以伤寒邪。转系阳明。故 然微汗出。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脉浮在表。紧为里实。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者。热传于里也。发热恶寒者。表仍未解也。若下之。里邪虽去。表邪复入于里。又亡津液。故使腹满而小便难。

  娄氏云。阳明宜下。先列在经与里虚不宜下者于前。仲景慎重之意可见。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以饮食别受风寒者。以胃为水谷之海。风为阳邪。阳杀谷。故中风者能食。

  寒为阴邪。阴邪不杀谷。故伤寒者不能食。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