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气道闭塞而成。稚年无七情之感,阳气渐充,阴
气不摄,风激痰升,故屡次发厥而不省人事也。
川黄柏(一两五钱盐水炒) 白芥子(三钱炒) 煨天麻(一两) 炒党参(二两) 淡干姜(五钱) 制南
星(五钱) 白蒺藜(一两五钱炒去刺) 制半夏(一两五钱) 炒于术(一两) 茯苓(一两五钱) 白僵蚕
(一两五钱) 枳实(一两) 木猪苓(三两) 磁石(七钱水飞) 郁金(一两) 牡蛎粉(一两五钱)
广橘红(一两)
上药为末,陈关蛰煎汤泛丸,每晨服二钱。
程(左) 目糊不明,并不红赤肿胀。历投药饵,凡属阴滞之剂,即觉欠适,余则如化湿祛风豁痰之品,尚
属和平。脉象沉细而糊。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又云、瞳子黑眼法于阴。故目疾
由于阴精不足者多。然经文又云、阴阳合传而精明也。足见阴虚而阳火离散,与气滞湿郁而真火无
光,皆足为障碍之缘起。拟药如左,备质专门名家。
川椒(二两去目) 金铃子(二两) 熟附片(一两) 白蒺藜(三两) 白茯苓(四两) 巴戟肉(二两
)左秦艽(一两五钱) 大茴香(一两) 制半夏(一两五钱) 广郁金(一两五钱) 泽泻(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用干山药四两酒煮打糊为丸,每服十六七丸,渐加至二十二三丸,盐汤下。
左 膈消之症,叠投清金益阴,制伏君火,大势已退。而口渴终不能全愈,苔黄心糙。良以肺热来自少
阴,而胃府浊痰,郁即生热,胃脉通心,故令君火日动不已,则必移肺。兹拟开展气化,弗令胃中有所蕴
郁,即是不治热而治热之法也。
炒香豆豉(二两) 炒半夏曲(三两) 南沙参(四两) 紫口蛤壳(二两水飞) 广郁金(一两五钱) 天
花粉(二两) 北沙参(三两) 炒黄川贝母(二两) 光杏仁(三两) 炒麦冬(二两) 粉丹皮(一两)
茯神(二两)
上药研细末,用枇杷叶膏打糊为丸,每服三四钱。
王(左) 失血往往盈盆而至,然屡经大吐,未几一切如常,若论阴亏,则火且由虚而起,何况血去之甚
多乎。今诊右关脉滑大有力,两尺俱觉敛静。其血之上冲,由于胃之湿热蒸燔,迫而使涌,不言可喻。所
以血去多而一切如常者,以阳明多气多血故也。刻下左胁时觉霍霍有声,盖胃热上蒸,则肺肝气逆。
调理之策,惟宜清降胃土,而平肺肝,勿犯实实虚虚之戒。
广郁金(二两) 泽泻(一两五钱) 木猪苓(一两五钱) 川连炭(四钱) 枳实(一两) 川贝母(一
两五钱去心) 炒黑丹皮(一两二钱) 杏仁霜(二两) 苏子霜(二两) 钉赭石(一两五钱 透研水飞)
橘白(盐水炒七钱) 生薏仁(二两) 茯苓(三两) 栝蒌仁(压去油二两) 降香屑(四钱) 牛膝炭(三两
)茜草炭(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用水炒竹茹三两煎浓汤帚洒泛丸,每服二钱,每日二次。
虞(左) 曲直动摇,风之象也。因有是言,故世俗凡遇心中震荡之疾,莫不以为心血之亏,肝液之耗也。
殊不知动摇虽系风象,而仲景痰饮门中,则曰心下悸者,为有水气,足见悸荡之疾,有虚有实,全在临
症辨认之耳。脉象沉弦,面色晦黄,全无阳气有余之象。而每遇操劳,或暮夜临卧之时,心中辄悸,平素
多湿之人,正与金匮水停为悸之条符合。用药不宜呆补,温理脾胃,即是补中寓泻,泻中寓补之法也。
上党参(元米炒二两) 广陈皮(八钱) 泽泻(一两五钱) 白蒺藜(去刺炒二两) 东洋参(元米炒三
两) 淡干姜(五钱) 藿香梗(一两五钱) 川断肉(一两五钱) 酒炒杭白芍(一两五钱) 野于术(三
两) 制附子(七钱) 白蔻仁(三钱另研和入) 云茯苓(四两) 炙黑草(四钱) 生熟薏仁(各八钱)
炒沉香曲(一两) 制半夏(一两五钱) 炒牛膝(一两五钱) 浓杜仲(二两) 炒枣仁(一两五钱)
炒杞子(一两五钱)
上药为末,水泛为丸。
鲍(右) 经云、阳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病后而四肢常欠温和,似属病伤阳气,
阳虚则分肉不温,所以肢为之厥。经又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足见阳气一失其
所,尚如此之可畏,何况实系阳虚,而至于四肢厥逆哉。细察脉情,濡而带滞,谓为病后湿郁,阳气不能
敷布于四末则可,谓为阳气式微,不能充达于四肢则不可。盖一由于阳气之衰竭,一由于阳气之不
治,不可不辨也。若执阳气温分肉之例为言,则与失其所折寿不彰之条刺谬矣。以意会之,自有至理
存乎其中。拟补气运湿,以宣其阳气营运之道路。
西潞党(元米炒三两) 煨天麻(一两五钱) 香白芷(一两) 光杏仁泥(三两) 川桂枝(六钱) 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