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温邪已陷
于里也,宜以清凉透邪法加葛根、黄芩治之。倘热势转剧,神气昏愦, 语错乱,舌苔转黑者,不
易治也,勉以祛热宣窍法治之,紫雪丹亦可用之。种种变证,不能尽述,须仿诸温门中之法可也。
或问∶冬温发热而不恶寒,倘恶寒者,为何病也?答曰∶冬温恶寒,偶亦有之,良由先感温气,即被严
寒所侵,寒在外而温在里,宜用辛温解表法先去寒邪,继用凉解里热法而清温气。又问曰∶伤寒冒寒皆恶寒,
何以别之?曰∶伤寒冒寒初起无口渴,以此别之?曰∶温邪当发为冬温,倘其微者,伏而不发,为何病也?
曰∶伏而不发,来春必变为温毒也。凡治时病者,新邪伏气,切要分明,庶不至千里毫厘之失。
又问∶先生之书,专为六气而设,风、寒、暑、湿、燥,皆已详明,何独火证不详?恐为不全之书,
而火证可补述否?答曰∶子不知君火秉权之候,有温病、温毒也;相火主政之时,有热病、暑病也。君相司
令而病者,非火证而何?何不全之有哉!况火为阳邪,其证最着,如脉数有力,舌苔黄燥,或目赤,
或口渴,或喉痛,或溺红,皆火证也,法当清凉治之。其余五志之火,龙雷之火,悉属内伤,兹不论之。



<目录>卷之八

<篇名>拟用诸法

属性:\x辛散太阳法\x∶(见前)
\x挽正回阳法\x∶(见前)
\x甘热祛寒法\x∶治寒邪直中三阴之证。
甘草(二钱,炙) 淡干姜(一钱) 淡附片(一钱) 淡吴萸(一钱)
用开水略煎,冷服。
此即仲景四逆汤也。拟加吴萸之大热,祛厥阴之寒邪,以之治寒中三阴,最为中的。 庵原解曰∶寒淫
于内,治以甘热,故以姜、附大热之剂,伸发阳气,表散寒邪;甘草亦散寒补中之品,又以缓姜、附之上僭
也。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热饮则格拒不纳,经所谓“热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
\x辛凉解表法\x∶(见前)
\x清凉透邪法\x∶(见前)
\x祛热宣窍法\x∶(见前)
\x辛温解表法\x∶(见前)
\x凉解里热法\x∶(见前)



<目录>卷之八

<篇名>备用成方

属性:\x麻黄汤\x∶治伤寒太阳病,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而喘,脉浮而紧者。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水煎,温服,覆取微汗。
\x葛根汤\x∶治伤寒太阳未罢,又传阳明,脉浮长,缘缘面赤,
头痛连额,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不得眠等证。
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水煎,温服,取微似汗。
\x小柴胡汤\x∶治伤寒少阳病,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胁满脉弦,目眩,不欲食,心烦喜呕,及妇
人伤寒,热入血室等证。
柴胡 人参 制夏 黄芩 甘草 生姜 大枣
水煎,温服。
\x理中汤\x∶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便溏,
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及感寒霍乱。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草
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x真武汤\x∶治少阴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或咳或呕,或小
便利,及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筋惕肉 ,振振欲擗地,气虚恶寒。
附子 白芍 白术 茯苓
加生姜,煎服。
\x四逆汤\x∶治三阴伤寒,身痛腹痛,下痢清谷,恶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恶寒,面赤烦躁,
里寒外热,或干呕,或咽痛,脉沉微细欲绝。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水煎,冷服。
丰按∶伤寒之方,计有一百一十三道,长沙书中,已全备矣。凡学医者,必须熟玩。今录此六方,
不过明六经伤寒之用,其寒邪化热,及传变诸方,不能尽录,当阅伤寒之书,自明着矣。
\x千金阳旦汤\x∶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
桂枝 白芍 黄芩 甘草
加姜、枣,煎服。
\x千金阴旦汤\x∶治冬温内寒外热,肢节疼痛,中挟寒食。
即阳旦汤加干姜。
丰按∶阳旦汤,主治先感冬温,又被风寒所遏之病。阴旦汤主治体质本寒,忽受冬温之病。如咳嗽口
渴甚者,姜、桂究难浪用。凡一切温热之病,最忌辛温之药,偶或用之,非本质
属寒,即外加寒气,倘拘于阳旦阴旦,为冬温一定之方,不亦惑乎!



<目录>卷之八

<篇名>临证治案

属性:\x伤寒调治失法变证\x
须江毛某,患伤寒之病,壮热不退,计半月来,前医当汗不汗,当下不下,调治失法,变为神昏谵语,
循衣摸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