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经脉为之不利,此痛痹之大端也。惟三气饮及大防风汤之类,方能奏效,凡治痹之法,
惟此为最。其有宜酒者,即以三气饮浸酒服之亦妙,法见本方,或用易老天麻丸亦可。



<目录>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风痹

<篇名>历节风痛

属性: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之属也。《病源》云∶历节风痛是气血本虚,或因饮
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或因劳倦调护不谨,以致三气之邪遍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
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历节之名。《中藏经》曰∶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
之,此其概也。大都痛痹之证,多有昼轻而夜重者,正阴邪之在阴分也。其有遇风雨阴晦而
甚者,此正阴邪侮阳之证也。或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有火者宜从清凉,
有寒者宜从温热。若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凡诸治法
,总宜如前。
一、凡诸痹作痛者,俱宜用火龙膏贴之。



<目录>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风痹

<篇名>风痹论列方

属性:六君子汤(补五) 大防风汤(补九八) 大秦艽汤(和二四五) 小续命汤(散五二) 败毒
散(散三六) 五积散(散三九) 真武汤(热一四三) 二陈汤(和一) 三气饮(新热十七)
五苓散(和一八二) 抽薪饮(新寒三) 二妙散(寒一三四) 火龙膏(外三百二十) 《三因》
附子汤(热二三) 甘草附子汤(热三一) 加味二妙丸(寒一三五) 易老天麻丸(和二七五)
当归拈痛汤(寒百三十) 乌药顺气散(散九三) 九味羌活汤(散四四) 调气平胃散(和十八)
羌活胜湿汤(和一七八)



<目录>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风痹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大建中汤(补二四 阳虚) 愈风丹(和二七四 虚风) 活络饮(和二六九 风湿) 茯苓
丸(和百十四 痰饮痹痛) 换骨丹(和二七九) 史国公浸酒方(和二八一) 三痹汤(和二五
八血虚气滞) 蠲痹汤(和二五七 温经) 虎骨散(和二五一 风毒走注) 换腿丸(和二百
八十 疏邪) 桂心散(和二六五 风邪走痛) 透经解挛汤(和二七一 去风通经) 虎骨酒(
和三一五 强筋骨) 薏仁酒(和三一六 脚痹)秦艽地黄汤(和二六八 风热血燥) 趁痛散(
和二六七 行血行气) 丸(和二五六) 六味茯苓汤(和二六一 痰痹) 鸡鸣散(和
二八五 风湿流注) 白术酒(和一八一 中湿身痛) 独活寄生汤(和二百七十 风寒湿痹)
续断丸(和三百五 风湿浮肿) 续断丹(和二五五 三气) 除湿蠲痹汤(和二六四 风湿)
湿郁汤(和二六六 风湿) 薏仁汤(和二四七 流注) 熏洗痛风法(和二七三) 熏蒸法(
和二七二) 枳实散(和二六二 心痹痛) 加味五痹汤(和二五九 五脏痹) 人参散(和二百
六十 肝痹胁痛) 紫苏子汤(和二六三 肺痹胸痛) 温中法曲丸(热一二五 脾痹多寒)
当归汤(散九一 肺痹上气) 麻黄左经汤(散九六 风邪) 半夏左经汤(散九七 风湿流注)
大黄左经汤(散九八 闭结) 神效左经丸(散九五 三气) 虎胫骨丸(寒一三七 湿热)
羌活散(散八七 风气) 苍术丸(寒一三三 湿热) 苦参丸(寒一三八 阴虚风热) 熨背散
(热一二四 胁背痛) 十味锉散(热四九 血弱挛痛) 参附渗湿汤(热一二二 寒湿痹痛)
龙虎丹(热一二六 走注) 芎归散(热一二一 温补行散) 愈风燥湿化痰丸(和二七六)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散四 风湿)



<目录>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汗证

<篇名>经义

属性:《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宣明五气篇》曰∶心为汗。
《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
《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决气篇》曰∶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大风汗出,灸噫嘻
,噫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
《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热论》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出偏
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痤。魄汗未尽,形弱
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评热病论》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