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也,止宜滋补。矧此数者,总由内证,本无外邪,既以伤精败血枯燥而成,而再治风
痰,难乎免矣。故余笔于此,以明 证之要。
一、仲景言痉止属太阳,而不及他经者何也?盖 必反张,其病在背,背之经络惟
太阳、督脉耳,言太阳则督在其中矣,此其义也。然仲景止言其表,而未详其里。考《内经
》之《经脉篇曰》∶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经筋篇》曰∶足少阴
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又曰∶足太阳之筋病,脊反折,
项筋急。足少阴之筋病,主痫螈及痉。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由此观
之,则痉之为病,乃太阳少阴之病也。盖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为津液之府,而肾为藏精之
脏,病在二经,水亏可知,故治此者,最当以真阴为主。



<目录>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痉证

<篇名>论治(共八条)

属性:一、痉证凡因汗因泻者,其气必虚。微虚者,宜三阴煎、五福饮之类主之。大虚而脉见
沉细,阴胜者,宜大营煎、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
一、痉证多汗者,宜三阴煎、参归汤、人参建中汤主之。阳气大虚,汗出或亡阳者,宜
参附汤、 附汤、大补元煎之类主之。若汗出兼火,多热躁者,且当归六黄汤主之。
一、痉因泄泻者,宜胃关煎、温胃饮之类主之。泻止而痉者,宜大营煎、五福饮之类主
之。
一、痉有兼火者,必脉见洪滑,证见烦热,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主之。若火盛之甚
,以致阴血涸燥者,不得不先去其火,宜清化饮、保阴煎、玉女煎之类主之。
一、痉有表邪未解者,当察其邪之微甚及证之阴阳。若身有微热,脉不紧数者,此微邪
也。只补正气,其邪自散。宜五福饮之类主之。若表邪未解,阴虚无汗身热者,宜三柴胡饮
、四柴胡饮、补阴益气煎之类主之。若阳气大虚,阴极畏寒,邪不解而痉者,宜大温中饮主
之。
一、痉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龙丸。若多痰无
火,宜用六安煎。凡此证候,多属虚痰虚火。因其壅滞,不得不暂为清理。但得痰气稍开,
盒饭调理血气。
一、小儿吐泻及多汗之后。一、妇人产后。一、诸证大失血之后。一、凡病中风及疮毒
溃脓之后,皆有此证,悉当根据前法酌宜治之。
一、痉证有兼湿者,当如王海藏治法,详见后条。



<目录>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痉证

<篇名>述古(共二条)

属性:仲景治太阳之 ,身体强,脉沉迟者,用栝蒌桂枝汤取微汗。治刚 无汗者,
用葛根汤。治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 齿者,用大承气汤。按此皆散逐实邪之法,
虽此证不多见,然间或有之,则亦不可不知。
王海藏治刚 ,用神术汤加羌活、独活、麻黄。治柔 ,用白术汤加桂心、黄




<目录>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痉证

<篇名>痉证论列方

属性:大营煎(新补十四) 五福饮(新补六) 参归汤(补三八) 参附汤(补三七) 附汤(补
四三) 白术汤(和二六) 一阴煎(新补八) 三阴煎(新补十一) 保阴煎(新寒一) 温胃饮(
新热五) 胃关煎(新热九) 清化饮(新因十三) 玉女煎(新寒十二) 大补元煎(新补一)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五积散(散三九) 大温中饮(新散八) 人参建中汤(补二六) 清膈煎
(新寒九) 二柴胡饮(新散二) 当归六黄汤(寒六五) 神术汤(和三九) 三柴胡饮(新散三)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六安煎(新和二) 四柴胡饮(新散四)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葛
根汤(散二九) 大承气汤(攻一) 栝蒌桂枝汤(散十二) 抱龙丸(小八五)



<目录>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痉证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防风当归汤(和二四一 过汗反张)



<目录>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

<篇名>经义

属性:《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热论篇》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
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
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